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道不拾遺的歷史成語故事 道不拾遺成語故事解釋

道不拾遺的歷史成語故事 道不拾遺成語故事解釋

道不拾遺的歷史成語故事 道不拾遺成語故事解釋

1、成語故事:商鞅,原名衞鞅,衞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的宰相,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故稱商快。商鞅年輕時代就喜歡刑名之學。他之所以會到秦國去任宰相,完全是出於逃生。那時,他的父親衞叔痤在魏國當宰相。有一次,衞叔痤病重,魏王來探望。魏王問衞叔痤:“如果你的病難以治癒,朝廷中有誰能代替?“叔痤説:“我兒子衞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個喜歡以法治國的人,所以,對叔痤的薦舉自然不高興。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臉色,心裏明白了許多,為了表示對魏王的效忠,就對魏王説:“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殺了吧,千萬不要讓他跑到別國去,讓別國用他。衞鞅聽到這個消息,就逃到了秦國。

在秦國,秦孝王錄用了他。他不斷地勸説秦孝王進行治理國家的改革。秦孝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任他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功,就應該予以獎勵。他鼓勵耕織,生產多的可以免去徭役。他認為,貴族世裝的制度應該廢除,應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執法應該嚴明,不講私情,以法為準。商映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由於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兵士都樂意打仗。民風也變得純樸起來,社會秩序安定,夜不閉户,道不拾遺,秦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

2、道不拾遺,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內儲説下》。這則成語意思是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其結構為主謂式,在句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shenghuo/jingyan/nlmp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