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河北張家口的民俗特色 河北張家口有什麼民俗特色

河北張家口的民俗特色 河北張家口有什麼民俗特色

河北張家口的民俗特色 河北張家口有什麼民俗特色

1、蔚縣剪紙,產於河北蔚縣。一“薰”,即將厚紙樣或新設計草圖,貼白紙上,然後燃燭煙燻,使於白紙上留下清晰的黑樣;二“燜”,即將窗花所用宣紙多次摺疊至三五十層,然後用水淋濕,以手壓實,使之形成一塊整體,以待刻制;三“刻”,即將黑樣放於燜好的紙塊上,用刀刻制;四“染”,即在刻出的白樣上點染着色,點染畢,逐張揭開即為成品。鄉土氣息極為濃厚。構圖空白不多,線條粗獷有力,少纖細條紋;敢於變形與誇張;裝飾性強。設色大膽,不拘小節,慣用強烈對比,但並非任意無章,而是自有規矩。

2、蔚縣拜燈山,蔚縣上蘇莊村拜燈山是民間民俗社火活動的一個種類,經歷了明朝嘉靖年間的孕育雛型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與民間社火、戲曲相結合的豐富完善期和新中國成立至今的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拜燈山活動的基本內容有點燈山、拜燈山、耍社火、唱大戲等四部分。點燈山時,首先準備好祭祀供品和點燈山用的燈捻兒、燈盞、麻油等。點燈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組成,在燈山樓內的層層木架上由上向下將數百個燈盞擺出花邊兒和文字圖案,把浸過麻油的燈捻兒插入燈盞,一一注滿油。夜幕降臨後,用蠟燭將擺成圖案的燈盞一一點燃,呈現出燈火字畫。

3、蔚縣秧歌,亦稱蔚州梆子、蔚劇,它產生於蔚縣,流行於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晉北地區,並遠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些旗縣,是深受當地羣眾所喜愛的一個地方劇種。蔚縣秧歌早期是用“訓調”(民歌)演唱,以“兩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常在農村“社火”中演出。蔚縣秧歌的劇目約二百餘出,有《回龍閣》、《打瓦罐》、《八卦》、《下山》、《賣豆腐》、《借冠子》等,且《打餅》、《捉虎》等劇目鮮見於其他劇種。

4、康保二人台,河北省境內的二人台主要以康保、張北等縣為流傳中心,因與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許多區別,又稱東路二人台。其以以敍事的形式反映現實,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二人台傳統劇目有《回關南》、《割紅緞》、《拉駱駝》、《三女拜壽》、《串河灣》、《撒蕎麥》、《賣碗》等六十多出。音樂分唱腔和伴奏曲牌兩部分。唱腔主要是河北、陝西、山西、內蒙古的民歌,多系一劇多曲,專曲專用。唱詞多用比興,極富誇張,襯詞疊字使用頻繁。較早的唱法是高打低唱,用真聲。

5、口梆子源於山西中路梆子,張家口舊稱張垣,亦稱東口,口梆子故有“東口山西中路梆子”之稱謂。口梆子劇目豐富,傳統戲達五百多個,現經常上演劇目的有二百多個。劇目的主要來源有四個,一是繼承于山西的傳統戲,如《打金枝》、《秦香蓮》等;二是本地傳統戲,如《虎頭牌》等;三是移植京劇等其他劇種劇目,如《楊門女將》等;四是改編和新編劇目,如《仙鍋記》、《蝶雙飛》、《梳粧樓》和《天漠灘》等。

6、沙城老窖酒釀造技藝,張家口長城釀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座落於懷來縣沙城鎮。沙城釀酒的歷史可追溯到至今六百多年。明朝初年,(1368年——1398年)古保安州粟家堡即今日沙城鎮,有用於釀酒的好水——龍潭泉。行腳商人落户與於此,開鍋釀造,產品暢銷,獲到豐厚,到明天朝天順時(1457年——1464年),沙城以有缸房30餘家,沙城因產酒聞名。“沙酒”名稱來自於康熙皇帝的御封。據宣化府志,保安州志記載,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聖駕出巡張家口經沙城,見到處燒缸流珠,酒香四溢,取嘗曰“酒甚佳”賜名“沙酒”。即命弛進太后飲用,並選為貢物。自此,京都人爭以得飲為快。又有蒙漢商人遠銷至包頭,烏蘭巴托一帶,沙酒馳名遐邇。

標籤: 張家口 民俗 河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shenghuo/jingyan/36l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