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音樂 >內地音樂 >

作曲家瞿小松《音樂人讀經》解讀文化與音樂

作曲家瞿小松《音樂人讀經》解讀文化與音樂

昨天下午,著名作曲家瞿小松亮相北京現代音樂節舉辦的《美育論壇·融合媒體論壇》。:“最近正在為敦煌的兩個電影院寫作品,一個是寬銀幕影院,一個是穹幕影院,寬銀幕影院將放映介紹敦煌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電影,這是最近將要完成的大事。

作曲家瞿小松《音樂人讀經》解讀文化與音樂

本報訊 昨天下午,著名作曲家瞿小松亮相北京現代音樂節舉辦的《美育論壇·融合媒體論壇》。他以《音樂人讀經》為題,運用老子《道德經》的理論,對文化與音樂進行解讀。瞿小松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78級的“四大才子”之一。創作的代表作有歌劇《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之死》、《命若琴絃》及室內樂作品《MENG DONG》、《行草》等。近年來瞿小松專心研究老子的道家理論,幾年之間鮮有作品問世。此次,他“突然出現”在美育論壇,目的是希望用這些年自己對老子理論的研究來解釋文化和音樂現象。

反思學院 對山歌更有感覺

瞿小松的音樂有強烈的個性,“我的音樂進了中央音樂學院過後被歸類為現代音樂,但它與我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出生在貴陽,從小就在苗族山裏長大,後來當過知青,山裏的民歌對我的影響很深,也是給我的‘第一音樂感覺’。後來我進了音樂學院,學習西方音樂,基本上是研究歐洲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的音樂,一開始就感到有些不踏實。我覺得我寫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後來有一次下去採風,到了廣西大瑤山,聽到瑤族的歌聲,突然一下子就觸動了我的心。”

散步山林 創作衝動消失

作為當年中央音樂學院78級中赫赫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與譚盾、劉索拉等創作活躍的同學相比,相對沉寂。

當年為什麼突然就不想寫音樂了?瞿小松告訴記者:“因為沒有創作的衝動,沒有衝動就不寫。2004年我和夫人在外面開會,會後在大山裏散步,我第一次沒有了創作的衝動。人生有很多不同的狀態,但回過頭來看你自己的人生,你覺得不同的時期對人生有不同的追求,這是人的常態。”

靜極思動 將為敦煌寫音樂

三年前,他為導演林兆華和歌唱家龔冬健創作了歌劇《命若琴絃》,最近終於又開始有了新的創作計劃。

他説:“最近正在為敦煌的兩個電影院寫作品,一個是寬銀幕影院,一個是穹幕影院,寬銀幕影院將放映介紹敦煌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電影,這是最近將要完成的大事。”

攝影/王凡

鏈接

瞿小松説:音樂無標準 音樂無高下

有人説交響樂是音樂的最高標準,但另一些人卻覺得它鬧心。音樂只有愛與不愛,欣賞與不欣賞之別,因為音樂都來自人自身的感受,每個人在每個時代對音樂的感受不同,得出的感受也不同。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關音樂的論述,表達的是音樂不應該有高低之分。

音樂是樂手的對話,就像聊天、喝茶那樣簡單,把自己的感受融進去,這就是古代音樂形成時人們對音樂的看法。雖然人們一直在討論所謂現代音樂和後現代音樂的話題,但是對於聽者來説,音樂沒有這些界限和觀念,只是他自己的感受。

每個民族的文化,我們都應該以平視的姿態去看待。只有你融到音樂中,你才能從中細微處發現可貴之處。對於多種文化應該有一種平視的心態,不仰視也不俯視。過去但凡出現對不同文化的高低判斷,大都是我們從小到大的經歷中接受的文化標準的影響,它影響了我們的價值判斷,成為先入為主的成見。現在有些人是拿西方標準來評判東方的文化和音樂,這是不對的。而真正的音樂沒有一個適用於所有的標準。西方音樂有西方音樂的標準,他不適合東方音樂。

文/本報記者 倫兵

新聞內存

超能折騰的“78級”

瞿小松是1977年“文革”後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招收的首批學生之一。正是這個“78級”撐起了“中國現代作曲”的一片天。郭文景、瞿小松、譚盾、葉小綱、劉索拉、陳其鋼……如今活躍在國際樂壇的他們,代表了當今中國作曲的最高水平,被音樂界譽為中國作曲界的“黃金一代”,前四人更被譽為78級的“四大才子”。

中央音樂學院78級學生在音樂界的成就,可與北京電影學院78班“第五代”對中國電影的貢獻相提並論。有趣的是,他們都曾經為“第五代”電影人挎刀配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yinyue/neidi/4n4wo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