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電視 >內地劇 >

《舌尖2》300多道美食亮相 揚州菜佔20道

《舌尖2》300多道美食亮相 揚州菜佔20道

楊明坤舉例説,比如做獅子頭,豬肉的部位、肥瘦的比例搭配都是大有講究的,甚至隨着季節的不同,也有着細微的變化。”  蘇州市吳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烏米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方偉鋒對記者説:“烏米飯能入選《舌尖2》,這讓我覺得非常意外。

《舌尖2》300多道美食亮相 揚州菜佔20道

蘇州的醃桂花。

木瀆烏米飯。

蘇州的大肉面。

“在四季變化中,中國人尋找美食的祕密。儘管生活越來越遠離自然,但人們能夠在餐桌上品嚐四季變換、時間流轉”。2011年,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感動了無數國人。時隔3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將於本週五開播。

吃貨們關心的是:舌尖2中有哪些江蘇元素呢?揚子晚報記者採訪瞭解到,蘇州的烏米飯、大肉面、醃桂花3道美食將亮相熒屏;揚州更是“奢侈”地將以“獅子頭”為代表的20多道菜一併入鏡!而舌尖2全集中不過300餘種美食,揚州堪稱“舌尖2”的大贏家。

“舌尖2”變了

昨日,央視紀錄頻道在北京舉辦《舌尖2》首映式。如果你是一個十足的吃貨,看過或許會覺得不夠解饞,因為《舌尖2》明顯胃口變大——透過美食關注當代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下的悲歡離合,而不僅僅關注美食。

“切糕、藝考”都植入“舌尖”

昨天,現場播放了《舌尖2》的幾段片花,從視覺與風格上來看,第二季與第一季相比更多了一些温情的東西。

據介紹,近年的熱點話題——“切糕”、“升學”、“富士康”、“單親家庭”、“陪讀”,都在片中出現,從中觀眾可以看到一個更有質感的中國。

琵琶聲下,刀工好像武俠片

《舌尖2》風格多樣,比如,講述刀工的片段,借鑑了武俠片的風格。屋檐下,伴隨着爺爺的琵琶曲,兩個孫子在驕陽下苦練刀工。當琵琶曲戛然而止,畫面進入抽象的意境。中國烹飪千變萬化的刀工,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剪輯下一一呈現。

透過美食講述人的酸甜苦辣

和《舌尖1》相比,《舌尖2》的故事更抓人。一條魚、一粒米、一滴湯,每一道簡單的菜背後都有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比如用40天拍攝時間,跟隨一對四川的養蜂夫婦,從四川出發一起穿越秦嶺並落腳甘肅,全程跟拍他們收穫蜂蜜的過程,並以此來詮釋“每一種食物的獲取都要經過漫長曆程”的概念。

150個拍攝地點,300餘種美食

從去年1月起,《舌尖2》主創團隊共有30多名成員,歷時一年,走訪150多個拍攝地點,行程40多萬公里,共展示了300餘種美食。團隊採用了全新的拍攝設備(包括高空、水下、紅外、顯微、窺鏡等),從多個角度呈現中華美食,使拍出的畫面更加真實誘人。 揚子晚報特派記者 張漪 北京報道

很多人搞不懂

為什麼不每天一集 而要每週一集呢?

《舌尖2》這部紀錄片顯然受到了央視的“最高禮遇”,它將從4月18日起至6月6日,每週五在央視多個頻道同步播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拿出了每週五晚間9點、紀錄頻道(CCTV-9)拿出了每週五晚間10點的黃金時段,財經頻道(CCTV-2)、軍事-農業頻道(CCTV-7)、少兒頻道(CCTV-14)等多個頻道也緊跟播出。

與《舌尖1》每天播出一集不同,《舌尖2》的播出模式變成了每週一集。這種變化不禁讓眾多“舌尖迷”們大呼不過癮。

“其實,在紀錄片發展較為成熟的歐美國家,周播是慣常做法。”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表示,周播的形式將使“舌尖”這一話題持續發酵,實現傳播效應的最大化。張 漪

寵冠舌尖的揚州美食

“奢侈”地展示了20多道揚州菜 竟然都是一個人做的!

但他不是廚師,而是評話大師

獅子頭、清炒蝦仁、燙乾絲、雪花豆腐是主角

《舌尖2》即將亮相,淮揚菜家鄉——揚州的可口菜餚,自然是繞不過去的。揚子晚報記者昨在揚州採訪獲悉,這次“舌尖2揚州篇”竟然“奢侈”地推薦展示了揚州二十幾道美味佳餚。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二十幾道菜出自一人之手!

他叫楊明坤,國家一級演員、揚州評話省級傳承人。今年65歲的楊先生,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不少。

為什麼是他?

和導演是朋友,而且舌尖2要展現人文

昨天,楊明坤告訴揚子晚報記者,“舌尖2”劇組是去年9月底在揚州拍攝的,導演陳磊主動聯繫了他,共拍了5天。“陳磊和我是老朋友了。包括陳磊在內的導演們吃過我做的揚州獅子頭,當時感覺就相當不錯。”

楊明坤告訴記者,和“舌尖1”相比,“舌尖2”人文的東西大為增加,可以説人文和美食到了“平分秋色”的地步。為什麼將鏡頭對準他?就是考慮到人文的因素,把飲食文化延伸到地方文化。

都拍了啥?

獅子頭、清炒蝦仁、燙乾絲、雪花豆腐是主角

因為早年演出“跑碼頭”,飯菜需要自己做,楊明坤練出了一手好廚藝。

“這次央視拍得實在太細了。從我去菜場買菜,精跳細選,討價還價,到回家收拾,切菜、放作料、烹製,從刀工到火候,包括作料用什麼料,用多少,不厭其煩。”楊明坤介紹,自己家住揚州城東部,這次購買食材“捨近求遠”去了位於市中心的石塔菜場,“一個原因是菜比較全,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和這裏的經營户熟悉,不會糊弄我,畢竟我要代言咱們揚州的經典菜餚,大意不得。”

楊明坤説,這次準備的一大桌子淮揚菜中,獅子頭(即頭圓,揚州人也叫斬肉)、清炒蝦仁、燙乾絲(豆腐乾切成的絲)、雪花豆腐是主角,也是最考驗製作人刀功和火候的經典揚州菜。

楊明坤舉例説,比如做獅子頭,豬肉的部位、肥瘦的比例搭配都是大有講究的,甚至隨着季節的不同,也有着細微的變化。在説到另一道菜“燙乾絲”時,楊明坤説,過去的燙乾絲,揚州人習慣把乾絲勒成團,擰乾水分,再加入各種佐料,而現在的做法是不勒團,讓乾絲保持鬆散的狀態,保持原汁原味。而過去講究用熬製醬油,現在直接採用蝦籽醬油就可以了,因為現在的作料製作更科學、更精細了。

揚州方言壓軸:

“刀鈍砧板凹,全仗力氣大”

“乾子不鹹,吃了玩玩。”這句地道揚州方言,是“舌尖2”中揚州美食篇章的開場白。這句話的意思是,豆腐乾子這道菜,與其説是菜,倒不如説是零食而已,這也反映了揚州人生活的愜意和輕鬆。一句普通的方言,經過楊明坤之口,顯得別有味道。整篇的壓軸語也是一句揚州方言:“刀鈍砧板凹,全仗力氣大。”説明做任何事都要做好準備,要勤奮磨練。一頭一尾兩句方言,講述了“信手拈來”也需要用心做事的道理,既有揚州特色,也包含了一定的哲理。

揚子晚報記者 陳詠 文 攝

很多人搞不懂

為什麼揚州獅子頭是白色的 而南京人吃的是紅色的呢?

為什麼舌尖上的揚州獅子頭是白色的,而南京人吃的是紅色的呢?昨天,有網友發問。

“正宗的揚州獅子頭是白色的,因為是清燉的烹飪方式。”江蘇省烹飪協會副祕書長周明元告訴揚子晚報記者,製作獅子頭的肉餡有講究,一般並不是剁成肉蓉,而是切成細細的肉粒,吃起來有層次。“網友説的南京紅色肉圓是紅燒的,製作方法跟揚州獅子頭不一樣,一般是在拌肉餡的時候就加入醬油,然後過油後再加入滷汁燒。”周副祕書長介紹説。 揚子晚報記者 柳揚

■吃貨激動 “我的減肥計劃順延了”

不少網友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表示早已期待很久了,“快到碗裏來”。更有甚者,聲稱看完後又該準備好信用卡,去追各地美食了。

《舌尖2》並未延續第一季的日播方式,而是選用每週五在央視一套及紀錄頻道播出的形式,這讓網友們覺得非常不幸福,而周播的改變也在網絡上反響最大,足以見得吃貨們的期待。“為了這個紀錄片,我甚至將減肥計劃順延了。”一位網友説。

網友們對這部紀錄片充滿期待,因為它不僅將平時常吃的東西拍得高大上,也拍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看到第一部後對祖國的地大物博充滿自豪。網友honey-lotus説,覺得這部是中國紀錄片的轉折點,從説教到記錄本身的轉折,很棒,會一直支持下去。

網友聶偉峯Blues對舌尖系列充滿讚歎:“近些年拍得最好的一部紀錄片。” 揚子晚報記者 李衝

選秀出身的蘇州美食

攝製組明察暗訪後 選中了乾隆當年賜名的“大肉面”

“不時不食”的蘇州人對於美食有着獨特的情結,蘇州人在飲食上對時令的講究稱得上是極致。即將開播的《舌尖2》中,蘇州特色美食將新鮮出爐,木瀆烏米飯、吳江七都鎮醃桂花將一一亮相,這些散落在蘇州民間的美食,吊足了吃貨的胃口。

楓鎮大肉面

攝製組明察暗訪後選定的

“蘇州一碗麪”楓鎮大肉面入選《舌尖2》,源於攝製組之前在蘇州明察暗訪,經過反覆品嚐篩選,最終看中同得興“一碗麪”。

位於蘇州古城區的嘉餘坊同得興麪館內,攝製組拍攝了頭湯麪出鍋的全過程。據同得興老闆肖偉民介紹,楓鎮大肉面要採用優質五花肉,經過拔毛、清洗等一系列步驟後,五花肉要加作料放到鍋中燜四個半鐘頭左右起鍋,製作時採用黃鱔骨頭、螺螄等為原料,具有味道鮮美,燜肉細嫩入口即化等特點,由於調味時不用醬油,湯汁澄清,所以稱為白湯大面。

據説,蘇州原來的面基本以紅湯為主,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定下了一個店家的面。但店家把錢給了一個討飯的婦人,回店才想起第二天燒面沒有作料,鬱悶下喝悶酒。昏沉中誤將喝剩的殘酒倒入鍋中,第二天早上起來,才發現未加醬油等調料的白燜肉居然噴香撲鼻,乾隆吃後連連稱好,並賜名“楓鎮白湯大肉面”。

木瀆烏米飯:

眼下正當季,很多人來品嚐

烏米飯,是用一種野生植物烏飯樹的葉汁浸泡糯米後煮成的飯,蘇州西部地區基本每家每户都會做。“看着烏黑黑的,煮熟後一股清香,軟糯滑嫩,味道很特別。”

蘇州市吳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烏米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方偉鋒對記者説:“烏米飯能入選《舌尖2》,這讓我覺得非常意外。最近這段時間,正是品嚐烏米飯的最佳時節,許多外地遊客都趕來嚐鮮。”方偉鋒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為了讓更多的客人可以品嚐到烏米飯,他改革了傳統的烹製方法,將烏飯樹葉榨成汁後,按一定配方浸泡大米,然後用特殊工藝予以風乾,這樣製成的烏米方便運輸和儲藏,顧客只需稍微加工,就能在家制作可口的烏米飯。

七都鎮醃桂花:

獨家祕訣是一種特殊汁水

桂花作為蘇州的市花,遍佈蘇州的大街小巷,每逢桂花盛開,滿城香氣四溢,桂花糖藕、桂花圓子、桂花芋艿等蘇州小吃都離不開桂花。

在蘇州吳江區七都鎮沈家灣村,村民每年都會在秋高氣爽的天氣裏醃製桂花。

桂花的濃郁香氣與金黃色澤如何才能保持?七都鎮的村民醃桂花有着自己的獨特祕訣,那就是在醃桂花的過程中要用到一種特殊汁水。這種汁水來自一種植物的果實,七都鎮的村民稱這種果實為“長枳”。經由它的汁水醃製,都能常留香氣及色澤,可以放置一年以上不會變質。

揚子晚報記者 張畢榮 文/攝

揚子晚報記者專訪

“舌尖2”增加了科學顧問 他就是大名鼎鼎“松鼠雲無心”

在《舌尖2》中還邀請了科學顧問,將美食與科學結合起來。揚子晚報記者昨天採訪了其中的一位顧問——科普專家、科學松鼠會成員,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工程學博士雲無心。

雲無心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接到過攝影組很多問題,比如草原上為什麼會出現蘑菇圈?煲湯的鮮味如何產生?做麪條為什麼要加鹼?對於加鹼,雲無心博士解釋道,因為小麥麪粉中的骨膠蛋白非常特殊,加水後會彼此粘連,加了蘇打(鹼面),骨膠蛋白中的蛋白分子,會更好地連成網狀,吃起來筋斗,有嚼勁。

有的問題,雲無心可以自己獨立做回答,但對於不熟悉的領域,會尋找相應的專業人士幫忙。揚子晚報記者 李衝

後天開播

《舌尖》第二季將於4月18日至6月6日,每週五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的21:00、紀錄頻道(CCTV-9)的22:00開播,全片共8集。

第一集《腳步》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進而被演化成標誌性的中國美食。本集將跟隨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們,品嚐辛勞與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第二集《心傳》

中國人關於食物與味道的傳承有時是通過家族延續,比如湖南山中製作蕨根粉,通常是爺爺傳給孫子。本集引領我們再次面向民間,尋找那些消失了的和即將消失的美味。

第三集《時節》

節氣變化也意味着許多獨特節令美食的出現,比如這一集中呈現的美味雁來蕈——相傳只有在大雁飛來時才會出現的神奇菌子,與節氣有着怎樣的關係?

第四集《家常》

除了紅燒肉等廣為人們所喜愛的家常菜,本集表現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倫常與親情,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微妙關係。就像古詩中描繪的:“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第五集《祕境》

這一集關注的是“飲食的末梢地區”,也就是那些受現代文明影響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如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深處,以及沙漠中最乾旱的地帶,一些不為人知的食材。

第六集《相逢》

《相逢》講述的不僅是人與人的相逢,更是食材與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與花椒的邂逅開啟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輕的移民城市深圳,也為嶄新美食的誕生創造了機遇。

第七集《三餐》

高速緊張的生活使許多人無法像父輩們一樣花費大量時間煲湯煮飯。本集將展示現代中國社會中,從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鎮,人們通過每日飲食享受生活的方式。

第八集 花絮

本集呈現了《舌尖》第二季的拍攝花絮。主創團隊跋涉千里尋覓各地美食和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dianshi/neidi/d5qp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