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方程來歷簡介 方程來歷的詳細簡介

方程來歷簡介 方程來歷的詳細簡介

方程來歷簡介 方程來歷的詳細簡介

1、早在3600年前,古埃及人寫在草紙上的數學問題中,就涉及了方程中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2、公元825年左右,中亞細亞的數學家阿爾·花拉子米曾寫過一本名叫《對消與還原》的書,重點討論方程的解法。

3、方程中文一詞出自古代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其第八卷即名“方程”。“方”意為並列,“程”意為用算籌表示豎式。

4、卷第八(一)為: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鬥;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實三十四鬥;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實二十六鬥。

問上、中、下禾實一秉各幾何?(現今有上等黍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9鬥;有上等黍2捆、中等黍3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4鬥;有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共有26鬥。問1捆上等黍、1捆中等黍、1捆下等黍各能打出多少鬥黍?)

白話翻譯:卷第八(一)為:現在有上禾三點,中禾二點,下禾一點,實際上三十九鬥;上禾二點,中禾三點,下禾一點,實際上三十四鬥;上禾一點,中禾二點,下禾三點,實際上兩個十六鬥。

向上、中、下禾是一點各是多少?(現在有上等黍三捆、中等黍二捆、下等黍子捆,打出來的飯共有三十九鬥;有上等黍二捆、中等黍三捆、下等黍子捆,打出來的飯共有三十四鬥;有上等黍子捆、中等黍二捆、下等黍三捆,打出來的飯共有二十六鬥。問1捆上等人黍、一捆中等黍、1把下等人黍各能打響多少鬥黃米?)

答曰:上禾一秉,九鬥、四分鬥之一,中禾一秉,四鬥、四分鬥之一,下禾一秉,二斗、四分鬥之三。

白話翻譯:他回答說:上禾一點,九鬥、四分一的一,中禾一點,四鬥、四分一的一,下禾一點,二斗、四分之三鬥。

方程術曰:置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鬥,於右方。中、左禾列如右方。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又乘其次,亦以直除。然以中行中禾不盡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左方下禾不盡者,上為法,下為實。

實即下禾之實。求中禾,以法乘中行下實,而除下禾之實。餘如中禾秉數而一,即中禾之實。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實,而除下禾、中禾之實。餘如上禾秉數而一,即上禾之實。實皆如法,各得一斗。

5、白話翻譯:方程方法是:設定上禾三點,中禾二點,下禾一點,實際上三十九鬥,在右邊。中、左禾列如右方。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任。又乘其次,也可以直接消除。然而以中行中禾不盡的遍乘左行而以直任。左下方禾不盡的,上為法,以下是真實。

實立即下禾的事實。求中禾,因法乘中走下實,而除下禾的事實。我像中禾持數而一,就是中禾的事實。求上禾也因法乘右邊走下實,而除下禾、中禾的事實。我像上禾持數而一,登上禾的事實。實際上都像法,各得一斗。

6、出自《九章算術》中的三元一次方程組,並展示了用“遍乘直除”來消元以解此方程組。

7、魏晉時期的大數學家劉徽在公元263年前後為《九章算術》作了大量註釋,介紹了方程組: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數程之。並列為行,故謂之方程。他還創立了比“遍乘直除”更簡便的“互乘相消”法來解方程組。

標籤: 來歷 方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zh-tw/shenghuo/jingyan/wgy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