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音樂 >內地音樂 >

胡彥斌創業因難覓知音:現在不需唱片公司

胡彥斌創業因難覓知音:現在不需唱片公司

知音難覓唯有自立  2007年,24歲的胡彥斌與EMI續約,同時成立“風風火火”廠牌,還簽了一個新人組合名為“青鳥飛魚”。”  胡彥斌感慨道:“傳統的唱片公司和藝人,我覺得就是一個僱傭跟被僱傭的關係。

胡彥斌創業因難覓知音:現在不需唱片公司

本站娛樂訊 6月1日,歌手胡彥斌以太歌文化創始人的身份受邀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福布斯中國第二期《雲集》,與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晨興資本合夥人劉芹等年輕的創業新生力量同台闡述各自對“創業改變未來”的看法。作為當晚最後一位演講者,胡彥斌講述了自己年少成名,歷經唱片行業的沉浮起落,再到另起爐灶、創建自己的廠牌公司的過程。他認為,被互聯網徹底顛覆的音樂行業不再需要唱片公司,但需要一個行業整合者。

碩果僅存的靠傳統唱片出道的80後歌手

入行近15年,胡彥斌既經歷過唱片行業最鼎盛的時期,也體味過唱片業轉型的陣痛。2000年,16歲的胡彥斌從幾百位侯選者中脱穎而出,獲得音樂題材動畫片《我為歌狂》中大部分歌曲演唱的機會。《我為歌狂》的原聲大碟,銷量七百萬張,數字當中還包括有卡帶的部分。2002年,胡彥斌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文武雙全》,銷量達到一百四十萬張。胡彥斌回憶説:“在那個時代,一張唱片賣出去,它可以賺十塊,所謂的十塊錢等於什麼?就是《我為歌狂》賺了七千多萬;我的第一張專輯賺了一千四百多萬;而《泰坦尼克號》原聲大碟,它的實體銷量甚至上億了。對於現在的音樂市場來講,一張實體要做上億,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一切都在改變。”

胡彥斌出道起的前十年,都是跟着一個老闆,從一家只有六個人的小公司,那個時候叫上海藝風,一直到上海步升,到環球,到EMI,到最後的金牌大風。作為碩果僅存的靠傳統唱片出道的80後歌手,胡彥斌坦言這段經歷對於自己現在的獨立創業起到了巨大的影響。“我19歲去香港發展,在演出後台,身邊有個身高一米九的工作人員突然在我面前俯下身,幫我係鞋帶。我説不用,但他還是幫我把鞋帶系完了,站起來的時候,他對我講,斌斌你放心,下了班以後,我一定不會這樣做。這件事情對我來説,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讓我知道什麼是專業,專業可以讓一個人的身段非常的柔軟。還有一次我在香港,那個時候我廣東話非常不好,也聽不懂。我去買東西,講完之後,店員一臉茫然。我就問他能不能講普通話。買單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台灣人。跟我一樣交流非常的不順暢。但是他跟店員講,不好意思,我的廣東話不好。同樣一句話,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從這件事情,也讓我懂了一個道理,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從自身找問題,從改變自己做起。”

為什麼要自己創業?知音難覓唯有自立

2007年,24歲的胡彥斌與EMI續約,同時成立“風風火火”廠牌,還簽了一個新人組合名為“青鳥飛魚”。但當時的胡老闆年紀尚輕,只是參與音樂創作部分,不參與公司經營。沒過多久“風風火火”便偃旗息鼓。直到去年,邁入而立之年的胡彥斌捲土重來,成立了太歌文化。談及自主創業的初衷,胡彥斌説:“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現在很多唱片公司的老闆,都是金融或者IT出身,他們有的是對資金的敏感度,關心投資的回報率。但是他們聊的那些商業模式,其實在我看來,理念跟他們背道而馳。比如一張專輯,投資花十塊,互聯網下載賺兩塊,移動運營商賺兩塊,商業植入賺兩塊,實體現在幾乎不賺錢,藝人經紀賺四塊,商業代言、自媒體營銷等等賺三塊。一筆帳算下來,去掉成本十塊,還賺三塊。我覺得這就是他們,算了一筆很清楚的帳,感覺好像是賺到錢了。但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它只能賺小錢,而且也只適用於有知名度、大家熟知的藝人。這樣做音樂,格調實在太低了。所謂商業,其實對於我而言,我覺得就是要把產品即音樂本身做好。比如説,我覺得樂視的電視機做得很好,聽説銷量突破65萬了。其實你只要把東西做好,你的銷量就會上去。迴歸到音樂,就是要把音樂的本質做好,品質優先,所有人都會心甘情願地來為它買單。”

胡彥斌感慨道:“傳統的唱片公司和藝人,我覺得就是一個僱傭跟被僱傭的關係。當音樂的理念跟思維,一切都截然不同的時候,它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我在想,如果遇到一個懂音樂,跟我聊得來,又知道怎麼樣去運作的老闆,可能現在也沒有太歌文化這件事情,我也不會創業。”

我覺得這個時代可能不需要唱片公司

在演講的最後5分鐘裏,胡彥斌簡單介紹了太歌文化的運營模式。“我首先要定位太歌文化是一個音樂整體性的服務公司。它服務於所有的唱片公司,服務於所有的藝人,哪怕你是素人,我覺得都沒有關係。”

胡彥斌指出,現在音樂圈的大部分藝人都是單幹,壓力大、擔子重。“前陣子,我在江蘇衞視參加《全能星戰》,其中的陶喆、孫楠、龔林娜、吳克羣、張韶涵,包括我,這些歌手都沒有歸屬一家唱片公司,都是單幹。他們現在的運營,在我看來,好像並沒有那麼的輕鬆。脱離了傳統唱片公司的體制,他們的經紀團隊沒有辦法那麼的專業跟細化。身邊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一人兼數職,超級厲害,但我覺得這樣的形態它長久不了。再講另外一個電視節目《我是歌手》,很多的藝人都是在這樣的大型的電視節目當中獲得了無比的知名度。但是電視節目結束以後,迴歸到自己來做唱片這件事情,他們就開始煩惱,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我是歌手》裏面你們喜歡的歌手,節目結束以後,他們自己的個人作品你們有沒有聽過,有沒有讓你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像真的很少。再講到《中國好聲音》,現在做了兩屆,它的造星機制很厲害,讓很多人一夜之間爆紅。但問題是,你有聽過他們的歌嗎,他們將來要怎麼走?我覺得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在的一個行業問題。”

今年太歌文化先後發了一張專輯和一張EP。後者《太歌 春》是胡彥斌攜旗下三位新人鄧入比、郭一凡和尹姝貽推出的一張合輯,接下去會有《夏》《秋》《冬》。胡彥斌説:“我們發了這些專輯沒多久,我已經結到了無數的電話,唱片公司、經紀人,知名的藝人,選秀藝人,打電話來諮詢我們。問可不可以包製作,可不可以包企劃,移動互聯網推廣怎麼做之類。當我聽到這些反饋的時候,想説原來我曾經煩惱過的問題,這些人都在煩惱。”如今大部分的唱片公司已經沒有製作部門,胡彥斌在心痛的同時,也看到了商機,果斷把公司的業務放眼到整個行業:“我覺得這個時代可能不需要唱片公司,但是它需要一個行業的整合者。我們現在自己的公司,包含有獨立的音樂製作團隊,有獨立的視頻製作團隊,以及獨立的宣傳推廣團隊,可以幫你完成從歌曲製作、專輯企劃、MV拍攝,到最後線上、線下發行,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營收。讓你從左邊進來,幫你把所有東西包裝好,右邊帶着產品和錢讓你走。這當中我只提取服務的費用。這就是我現在想要去做的事情,我覺得這才是可以幫到現在音樂行業的一件事情。”

敢於挑戰的人,才能創造奇蹟

對於目前的太歌來説,胡彥斌更看重的是品質。他希望大家看到太歌的音樂是有質感的。“很多的唱片公司,他們現在來找我寫歌的時候,都會跟我説,胡彥斌,你能不能幫我們寫一首像《紅顏》這樣的歌,能不能寫一首像《男人KTV》這樣的歌?這是大部分人的思維,我瞭解他們。其實音樂這個產業,如果所有的公司它都把產品趨於一致,做一樣的東西,它就成了糕餅模子,按下去一個出來一個,全部都是一樣的東西。在這個時代,我們可能需要不同的東西,我們需要饅頭、餃子、麪條,需要不同樣式的東西來滿足我們。如果全都一樣,食物就變成了飼料。”

至於未來的太歌,胡彥斌希望把它打造成一個平台,服務於那些獨立在唱片體制之外的歌手們:“要去改變騰訊、百度的收費模式,我覺得那個對我來説太難了,不是我可以改變的。但是如果你只是一個歌手,要去跟這些通路談判,我相信你夠不成一個足夠有力的砝碼,他根本不會跟你談。所以這就是我現在要做這個公司,整合出一個平台,最大的一個作用。除此之外,我們太歌文化還有一個新人計劃,我們有自己的機制,可以評判你有沒有成為明星的一個潛質。如果你來找我們,我們看好你,你一分錢都不用出,我們投錢給你,幫你實現音樂的夢想。當然我們會提取應該有的分成比例。音樂產業,任何一個環節,你遇到任何問題,其實都可以來找太歌文化,我們都會幫你解決。”

2010年,胡彥斌曾經放下工作,到紐約電影學院攻讀導演專業課程。全新的生活環境,讓他有機會沉澱和思考,整理自己的事業規劃。胡彥斌説,學習讓他對未來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很多朋友都説,你這樣走可能會被遺忘,也可能會被替代。其實我心裏已經有一個答案:我相信敢於挑戰的人,才能創造奇蹟。”回國後,胡彥斌又去北京電影學院又進修了一年,在畢業後入股了同學創辦已有十年的影視製作公司。眼下這個團隊已經三個導演、四個編劇,以及二十五個人的前期跟後期。除了音樂,胡彥斌已經開始籌備自己的電影。雖然整個公司的運營讓他感歎“一天比一天更辛苦”,但是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讓他對未來充滿信心,誓要用兩年的時間讓太歌步入正軌,並且讓圈內同行見證、分享太歌的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yinyue/neidi/1z3q3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