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知識就是力量名人典故 知識就是力量名人典故有哪些

知識就是力量名人典故 知識就是力量名人典故有哪些

知識就是力量名人典故 知識就是力量名人典故有哪些

1、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1620年出版的主要著作《偉大的復興》的第二部分(他自稱為《新工具》)中説:“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結合為一,”“達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達到人的知識的道路是緊挨着的,而且幾乎是一樣的。”這兩句話,被後人概括為“知識就是力量”。

2、王充首倡 “知為力”。王充(公元27—約97年)在《論衡·效力》中明確提出了“知為力”即“知識就是力量”的思想。他説:“人有知學,則有力矣。”又説:“蕭何以知為力。”他認為,“人生莫不有力”,而“力”可分為兩大類:一為“筋骨之力”即體力,諸如壯士“舉重拔堅”之力,農夫“墾草殖穀”之力,工匠“構架斫削”之力,士卒“勇猛攻戰”之力等等;一為“仁義之力”即知力,諸如儒生“博達疏通”之力,佐史“治書定簿”之力,賢儒“論道議政”之力等等。在這裏,王充不僅提出了“知為力”的命題,而且還明確地把“力”區分為體力和知力,主張知力與體力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功。他説:“文力之人,助有力之將,乃能以力為功。”在王充看來,是否具有“識知”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根本標誌。他説:“倮蟲三百,人為之長。天地之性,人為貴,貴其識知也。”(論衡·別通》)如果沒有“識知”這個標誌,則人“與三百倮蟲何以異?”因此,他特別強調人的“識知”,並以漢初開國大臣蕭何、樊噲、酈食其三人的不同作用,具體説明了“知是力”的道理。“夫蕭何安坐,樊、酈馳走,封不及馳走而先安坐者,蕭何以知為力,而樊、酈以力為功也。蕭何所以能使樊、酈者,以入秦收斂文書也。眾將拾金,何獨掇書,坐知秦之形勢,是以能圖其利害。眾將馳走者,何驅之也。故叔孫通定儀,而高祖以尊;蕭何造律,而漢室以寧。案儀律之功,重於野戰。”(《效力》)蕭何、樊噲、酈食其都是劉邦軍中的宿將,當起義軍攻克咸陽後,其他將領都爭金覓帛,唯獨蕭何安坐掇書,研究秦國的律令圖書,從而“坐知秦之形勢”,然後幫助高祖制定正確的政策,使劉漢得以安寧。由此,王充指出:“儀律之功,重於野戰。”他進而又從這些具體事實中得出一個普遍性的結論:“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義之力。”相比之下,知力比體力更為重要。這一思想的提出在當時可謂振聾發聵,即使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當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王充此一首創,實比培根早了1500多年!

3、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他是科學史上第一個將物理與數學融會貫通的人,也是第一個將計算技巧與嚴格證明融為一體的人。他一生在數學為、物理學、天文學、機械等領域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阿基米德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當羅馬帝國的軍隊侵犯他的家鄉時,七十多歲高齡的阿基米德挺身而出,竭盡自己的心智,為保衞國家而戰鬥。傳説阿基米德製作了一面巨大的拋物鏡,把陽光聚焦後反射到羅馬的戰場上,燃起熊熊大火,羅馬士兵無一生還。他發明了一種投石器,能迅速投出成批的石子,把逼近城牆的士兵打得頭破血流。羅馬軍隊的統帥馬塞爾沮喪地説:“我們是在同數學家打仗!他(阿基米德)安穩地呆在城裏,卻能焚燒我們的戰場,一下子擲出鋪天蓋地的石子,真像神話中的百手巨人。”

標籤: 名人 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shenghuo/jingyan/yn3wj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