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梅貽琦簡介 梅貽琦的簡介

梅貽琦簡介 梅貽琦的簡介

梅貽琦簡介 梅貽琦的簡介

1、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今天津市)人,祖先於明朝永樂時期從武進遷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台灣新竹創建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並任校長。

2、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

3、1904年(光緒三十年),南開中學第一期學生。

4、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入保定高等學堂。

5、1909年(宣統元年)6月,梅貽琦報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績被錄取,成為首批赴美留學生47人中的一名。

6、1910年(宣統二年),梅貽琦進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PolytechnicInstitute),習電機工程。

7、1914年(民國三年),梅貽琦畢業於伍斯特理工學院電機系,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併入選SigmaXi榮譽會員。

8、1915年(民國四年),春季,留學歸國。同年秋季,梅貽琦擔任清華學堂物理教師。後任教務長,暫代校務,清華大學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等職。

9、1931年(民國二十年)10月,梅貽琦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到職後多次闡述“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等辦學至理,並積極延聘國內國際著名學者來校執教。

10、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時,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合大學,梅貽琦任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翌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

11、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在由梅貽琦擬綱,潘光旦代筆的《工業化的前途與人才問題》中,梅貽琦表示,真正工業的組織人才,對於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以至於一切的人文科學、文化背景,都應該有充分的瞭解。

12、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後,梅貽琦回北平籌備覆校,繼續擔任校長,直到1948年12月清華園解放前夕。 [3]

13、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12月,北平即將解放。梅貽琦搭乘國民黨的飛機南下。國民黨政府再三邀請梅貽琦入閣,梅貽琦維持了一貫的中間立場,他對新聞記者談話説:“不出來對南方朋友過意不去,來了就做官,對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所以始終婉謝,他依然屬意教育。

14、1949年,梅貽琦前往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會議,任代表團首席代表。會後赴美。

15、1950年任華美協進社常務董事,翌年組織清華大學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

16、1953年梅貽琦任台灣當局教育部門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

17、1955年,梅貽琦由美國飛台灣,開始用清華基金會利息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前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曾在這裏就讀,梅貽琦因為一手奠定了台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18、1958年7月,梅貽琦任台灣當局“教育部部長”,兼清華大學校長。嗣兼任“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興建核科學館、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

19、1959年,梅貽琦兼任台灣當局“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聯席主席。

20、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醫院療養。

21、1961年2月,奉準辭台灣當局“教育部部長”,仍兼“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22、1962年2月,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5月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5月19日,上午10時50分病逝於台大醫院。

標籤: 梅貽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shenghuo/jingyan/rvvr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