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故都的秋原文賞析 故都的秋原文賞析説明

故都的秋原文賞析 故都的秋原文賞析説明

故都的秋原文賞析 故都的秋原文賞析説明

1、寫作背景。凡是創作,都有其特定的背景,這些背景影響着作者當時的思想和情感,也才使得作者有感而發,得以創作動人的文章。1926年,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日寇1931年入侵東北、1932年侵佔哈爾濱、1933年侵佔山海關進而入侵華北,至此,中華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在作者的心裏,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描繪的是“悲涼”景物,流露的是“悲涼”心緒,表達的是對故都的一往情深。這些,正是特定時代的社會風雲在作者心靈上投下的陰影,在心裏留下的隱痛。

2、主題。“愛國”——是文章的主旋律。文章藴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作者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歎。

3、對比。對比修辭為寫景所常用,有比較才有鑑別,才能體現出特點。朱自清寫梅雨潭的綠,説剎海綠楊太淡,虎跑寺綠壁太濃;西湖的波太明,秦淮的波太暗,而唯獨梅雨潭綠的鮮潤。在本篇中,作者起句即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這就是對比。“對比”,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兩種事物之間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之間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文章就是通過這種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所以,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更為注意的是, 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郁達夫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這一反覆,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着。通過這一對比, 全文的情感就顯得“更上一層樓”。

標籤: 賞析 故都 原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shenghuo/jingyan/nqd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