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電影 >歐美片場 >

策劃:《華爾街》23年再回歸 (2)

策劃:《華爾街》23年再回歸 (2)

戈登·蓋柯不愧是戈登·蓋柯,俗話説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然蓋柯落魄到如此田地,但他依然信奉一切都是交易的人生哲學。3、查理·辛(Charlie Sheen)雖然不再是主角了,但他也客串了一下《華爾街2》,還是扮演那個角色,並且和蓋柯有短暫的碰面。

策劃:《華爾街》23年再回歸 (2)

策劃:李磊 撰稿:李寧

貪婪是個好東西,金錢永不眠

23年前,道德戰勝貪婪

23年前的那部《華爾街》可以看作是對八十年代投機客的一次典型刻畫,通過“財富與權力”和“單純與誠實”的道德衝突讓一個信奉“貪婪是個好東西”的華爾街躍然銀幕。

影片中,巴德的父親卡爾(馬丁·辛 扮演)是工人階級的代表,他是藍星航空公司工會的領導。他不停的攻擊大企業、金錢、貪婪的製造商等一切在他看來會威脅到工會的人。斯通通過卡爾之嘴表達了自己的聲音,這樣的理智聲音出現在以蓋柯為代表的“不受節制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主張者帶來的種種破壞的背景下,顯得格外寶貴。

蓋柯的不懈追求財富和卡爾的左傾傾向構成了本片潛台詞的基礎,這層潛台詞可以被解讀成兩位父親在爭奪對兒子的道德觀控制,而這樣的潛台詞斯通在此前的作品《野戰排》中也曾使用過。在《華爾街2》中,斯通也特意為希亞·拉伯夫扮演的新一代華爾街年輕人設計了這樣的兩個“父親”,一個是弗蘭克·蘭格拉(Frank Langella)飾演的拉伯夫的老闆劉易斯·扎貝,另一個是喬什·布洛林(Josh Brolin)扮演的和蓋柯一樣可以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的投資銀行CEO布萊頓·詹姆斯。

劉易斯·扎貝代表了老一代華爾街人,他們無法理解現在華爾街搞出的那些看都看不懂的金融工具,更不能理解他們説的損失也是獲利。而布萊頓則就像又一個蓋柯,他並不會被道德所限制,他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別人,甚至不惜把別人害得家破人亡。

這兩種力量的博弈表面上看來是貪婪的一方佔了上風,但貪婪的人又何嘗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最終還是道德取得了勝利,這也是兩部《華爾街》都堅持的信念。

好東西需要時間

在80年代的《華爾街》中,男主角巴德曾經和他父親説,他在華爾街一年掙的錢抵得上在航空公司五年掙的錢。但他最後選擇離開華爾街,回到藍星航空公司,做起了實業,20多年後,在《華爾街2》中他的藍星航空已經成為一家數一數二的航空公司。

無獨有偶,《華爾街2》的男主角希亞·拉伯夫扮演傑克最後也選擇了投資實業——核聚變能源研究。兩代人的殊途同歸其實反映的恰恰是導演斯通的觀點,投機炒作或許可以輕鬆獲取金錢,但那終究是泡沫,不踏實,真正撐起經濟的還是實業。

《華爾街》中有一場戲,巴德與蓋柯對辛勤工作的價值發生爭論,蓋柯嘲諷巴德,並拿自己父親辛苦工作一輩子但死時平平庸庸作例子,想説明辛苦工作是不值得的。然而片中另一個人物婁·曼海姆(Lou Mannheim)則以一位長者的身份隔空給出了迴應:“有時候,好東西是需要時間的。”這句話現在也成為了名言,的確,好東西是需要時間的,想想IBM、希爾頓這些做實業的公司,哪一家是一夜之間取得成功的呢?這些公司可以持續很長時間,但浮躁的泡沫卻只能是曇花一現。“貪婪是個好東西”這句話在八十年代曾經風靡一時,成為華爾街的座右銘,但20年後,它早已沒有了往日的熱度,這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嗎?

現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似乎已經結束,一切又要好轉的跡象。但可以肯定,只要人類還是那麼貪婪,一切就還會再次發生,金錢永不眠。

新的故事

在1987年《華爾街》的結尾,男主人公巴德出席法庭作證,影片戛然而止,觀眾並沒有看到戈登·蓋柯入獄的畫面。23年後,導演奧利佛·斯通在《華爾街2》中告訴觀眾,戈登·蓋柯不僅入獄了,而且被判8年。出獄的蓋柯非常悽慘,沒有一個人來接他,當他看到一輛豪華轎車時,他本能的以為那是接他的,結果是別人的,這與當年在華爾街呼風喚雨的他所享受的豪華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蓋柯出獄後究竟是怎麼熬過來的,我們無從知曉,因為影片一下子就跳到了7年後的2008年,此時蓋柯又出現在了公眾面前,不過不是因為他恢復了自己的地位,而是因為他寫了一本書,《貪婪真的是好東西嗎?》。和23年前相比,現在的華爾街變得更加兇險,投機客也比當年更加瘋狂,預感到金融危機危險的蓋柯寫書警告人們,但沒有人聽得進去。

23年前當戈登·蓋柯在造紙廠股東大會上説出“貪婪是個好東西”的時候,他是何等意氣風發,然而現在他卻成為一個遭人白眼的“失敗者”,有一場戲非常典型,當他在飯店遇到《名利場》雜誌主編的時候,主動上前去打招呼,結果人家理都不理。

不過戈登·蓋柯不愧是戈登·蓋柯,俗話説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然蓋柯落魄到如此田地,但他依然信奉一切都是交易的人生哲學。他和自己未來的女婿談判,答應幫助後者對付他們共同的敵人布萊頓·詹姆斯,條件是要讓他見到自己的女兒。

他的未來女婿——銀行交易員傑克復仇心切,沒怎麼細想就答應了他。原來他所在的那家公司被人用對衝基金做空,破產倒閉了,公司的老闆,與他亦師亦友的劉易斯·扎貝跳下地鐵自殺了。經過一番調查,幕後黑手就是某投資銀行CEO布萊頓·詹姆斯,當年讓蓋柯罪加一等的也是這個人。

在商界叱吒風雲慣了的戈登·蓋柯也有自己的軟肋,那就是他的女兒温妮。當年他入獄後,他的兒子魯迪自殺了,他女兒温妮將這個悲劇歸咎於父親,於是再也不和父親見面説話。兩人的關係就這樣疏遠了。蓋柯出獄後一心想和女兒修復關係,但沒有任何機會。

温妮是片中為數不多的一個女性角色,和87版《華爾街》裏達麗爾·漢娜飾演的貪於享受的女人相比,温妮要簡單純真的多。她是自由職業,經營一家電子雜誌,沒怎麼受社會薰染的她多多少少還帶着點理想主義色彩。

在傑克的幫助下,蓋柯和女兒見了一面,但兩人還是不歡而散。另一方面,在蓋柯的人脈關係幫助下,傑克成功打入布萊頓的投行公司,他的復仇大計也在一步步實施當中。

就在這時,金融危機爆發了,華爾街一夜之間哀鴻遍野。為了拯救公司,資助傑克看準的一項核聚變能源研究,傑克提出動用温妮瑞士帳户上的1億美元。這時温妮當年出生時蓋柯給她開户存進去的,他本打算出獄後利用這筆錢東山再起,但温妮出於對他的怨恨改了密碼。傑克找到温妮,求她把這筆錢交給蓋柯,無奈温妮只得答應。誰曾想蓋柯並沒有像他承諾的那樣把錢資助給那項研究,而是帶着這筆錢去了英國,重新開辦了一家金融公司。

好在,蓋柯最後良心發現,在重新成為億萬富翁後,把偷來的1億美元又重新還給了研究新能源的公司。而傑克所收集的布萊頓的罪證也被温妮的電子雜誌公之於眾,布萊頓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影片的最後傑克、温妮、戈登一家人又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與金融危機的契合

23年前,《華爾街》是在經濟高速增長中誕生的;23年後,《華爾街2》則是在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中誕生。可以説沒有這場金融危機,就不會有《華爾街2》。

奧利佛·斯通自己承認,2006年邁克爾·道格拉斯曾找到他,想讓他拍攝《華爾街》續集,但他當時沒有動心,但2008年前後,金融危機發生後,他對這場危機有表達的慾望,他看到了創作續集的契機,於是《華爾街2》提上議事日程。

《華爾街2》的創作基本上就是伴隨着金融危機的展開而展開的。2008年12月,正在創作劇本的阿倫·勒布受“麥道夫騙局”案件啟發,想把他的故事用在影片裏。他認為這個故事最有意思、最讓人不可思議的地方是:明明“龐氏騙局”是一個最簡單最低級的騙局,但卻把最高級的金融公司給騙了,甚至還一度出現你不投資200萬美元連和麥道夫見一面都不行。不過這個提議被斯通否決了,因為麥道夫在美國社會引發的憤怒情緒實在太強烈了,用斯通的話來説,麥道夫的作為就是“合法的搶劫”,他不會在影片裏提到他。

我們現在看到的《華爾街2》,時間是設定在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前,影片中的反派布萊頓是一家投資銀行的CEO,一直在進行非法交易,最後被踢出了公司董事會並受到法律制裁。其實這家投資銀行的原型就是前段時間風雨飄搖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這兩家投資銀行受次貸危機衝擊,現在已經全面轉型,並受到美國政府嚴格監管,可以説2008年金融危機和他們的興風作浪不無關係。

而主角傑克所在的凱勒·扎貝投資公司(Keller Zabel Investments)其實也是有原型的,這就是在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的華爾街著名投行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這家公司已經於2008年被摩根大通金融公司收購。凱勒·扎貝公司就像一個縮影,代表了這次金融危機華爾街許多倒下去的銀行公司。片中有一場戲,傑克得知公司即將不保,找到老闆劉易斯·扎貝告訴他這個消息,後者淡淡的反問了一句“誰又不是呢?”簡簡單單一句話就把2008年金融危機前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道盡了。

奧利佛·斯通一直對金融業製造經濟的虛假繁榮不以為然,他説:“人們應當從這次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經濟還是應受約束。我的父親曾説,沒有製造業就沒有強大的資本主義,只有通過實業獲取的利潤才合理,通過投機獲得利潤,在任何社會都是不健康的。”(zzt)

戈登·蓋柯不愧是戈登·蓋柯,俗話説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然蓋柯落魄到如此田地,但他依然信奉一切都是交易的人生哲學。3、查理·辛(Charlie Sheen)雖然不再是主角了,但他也客串了一下《華爾街2》,還是扮演那個角色,並且和蓋柯有短暫的碰面。

經典延續篇

戈登·蓋柯/邁克爾·道格拉斯

《華爾街》裏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戈登·蓋柯”,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擇手段,更信奉“貪婪是個好東西”。這個角色成全了邁克爾·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而他也成為了連接這兩部時隔23年的影片的一座橋樑。

不過説起來,當年道格拉斯並不是“戈登·蓋柯”(Gordon Gekko)這個角色的首選。電影公司最先想找沃倫·比蒂(Warren Beatty),不過他對此沒有興趣。導演奧利佛·斯通則屬意理查·基爾(Richard Gere),但他也同樣沒有接受邀請。

就這樣,邁克爾·道格拉斯進入了他們的視野,然而當時斯通身邊許多人都勸他不要用道格拉斯,因為他“不會演戲”。斯通後來回憶説:“當時好萊塢的每一個人都警告我説邁克爾不會演戲,説他是個製片人但不是好演員,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電話和拖車上。”

不過幸好斯通沒有“聽勸”,他挖掘出了邁克爾·道格拉斯身上的表演潛能,否

標籤: 華爾街 策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dianying/oumei/37zy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