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綜藝 >戲劇綜藝 >

爸爸去哪兒停播引網友直呼可惜 廣電局“禁娃令”開始實施

爸爸去哪兒停播引網友直呼可惜 廣電局“禁娃令”開始實施

爸爸去哪兒停播引網友直呼可惜 廣電局“禁娃令”開始實施

自從2013年《爸爸去哪兒》播出之後,電視熒屏上就颳起了一股明星親子真人秀旋風,不僅很多藝人和社會知名人士藉此走紅,還讓明星的未成年子女成為廣告商寵兒。

若我們能構造一個有利於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學會聆聽他們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意願,得益的將不僅是明星子女,更是全天下的孩子們。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下發通知,將從節目數量、節目內容、播出時間等方面對真人秀節目進行引導調控,原則上不允許再製作播出明星子女參與的真人秀節目。一些地方衞視表示,《爸爸去哪兒》等明星親子真人秀將不再製作播出。自從2013年《爸爸去哪兒》播出之後,電視熒屏上就颳起了一股明星親子真人秀旋風,不僅很多藝人和社會知名人士藉此走紅,還讓明星的未成年子女成為廣告商寵兒。節目在收視率上取得巨大成功之餘,的確帶來了一些積極的社會效應,比如呼喚父愛迴歸、倡導科學育兒等。然而,無論是就整個社會層面而言,還是對參與其中的未成年人而言,卻很可能是弊大於利。隨着這一類節目越來越多,網上的質疑聲音也陸續增加,很多人都已意識到,明星親子真人秀已越走越偏。首先,很多親子真人秀為了追求節目效果,故意製造衝突衝擊兒童的心理和情感,以“逼迫”兒童做出哭泣等極端情緒反應,營造“戲劇化”的場景。比如在某一期《爸爸去哪兒》中,工作人員作勢要將嘉賓夏克立“砍頭”,這一幕就發生在其女兒夏天眼前,雖然最終夏天通過完成任務“拯救”了爸爸,但如此殘忍的情節設計,已突破了倫理底線。此外,很多節目通過後期剪輯和字幕,或炮製男孩女孩間的“配對”,或放大孩子之間的衝突向“宮鬥戲”靠攏。這樣的真人秀,只有“秀”沒有“真”。正如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專家吳國宏認為,“處於被觀察的境況下,孩子會產生一種焦慮的情緒。刻意誇大一些衝突矛盾,這樣不真實的成分更高,對孩子的傷害也更大。”

自從2013年《爸爸去哪兒》播出之後,電視熒屏上就颳起了一股明星親子真人秀旋風,不僅很多藝人和社會知名人士藉此走紅,還讓明星的未成年子女成為廣告商寵兒。


其次,明星親子真人秀客觀上助長了炒作、拜金、拼爹等錯誤價值觀。一方面,參與節目的明星子女迅速走紅,廣告代言接踵而來,賺取大量商業利益。與其説是憑藉自身努力獲得,不如説是因為自帶“明星光環”而走上成名捷徑。這無疑會影響很多人的價值判斷,促使更多人認為“拼搏不如拼爹”、追求“一夜成名”等。另一方面,明星子女的吃穿用度成為“剁手指南”,萌娃明星“同款”閃亮登場,既加重了父母的經濟壓力,也助推了孩子之間的炫富、攀比之風。最為關鍵的是,明星親子秀雖然給觀眾帶來了一些歡樂,但在這些節目中,恰恰缺少對兒童權益和其自主意願的維護和尊重。真人秀裏的孩子們,個人喜好、成長經歷等隱私被毫無保留地曝光,一言一行都被公眾評頭論足。常有網友會根據節目中的表現,評價誰“心機重”、誰蠻橫、誰怕事等等。這些苛刻評價,無疑是兒童的不可承受之重,更干擾了他們正常的生活。

自從2013年《爸爸去哪兒》播出之後,電視熒屏上就颳起了一股明星親子真人秀旋風,不僅很多藝人和社會知名人士藉此走紅,還讓明星的未成年子女成為廣告商寵兒。

而孩子本身是否願意參加真人秀、是否樂於參與一些遊戲任務(諸如互換爸爸等“奇葩”設定)、是否做好了應對負面評價的心理準備等,要麼由父母“代言”,要麼聽憑節目組安排,很少聽到孩子們自己的真實態度。事實上,兒童真人秀在歐美曾引起軒然大波,比如美國推出兒童版的“荒野求生”,被質疑兒童沒有得到妥善照顧,英國也有真人秀節目通過答題等挑選“天才兒童”,但殘酷的淘汰機制讓孩子頻頻在鏡頭前痛哭崩潰,被專家指責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在保護兒童權益方面,國外的理念和行動都值得我們學習。保護兒童,並不只是嘴上説説,需要全社會不斷地反思、討論和行動。從這個角度看,明星親子真人秀“限童令”,只是喚起社會兒童權益保護意識的一個起點。若我們能從此開始,進一步構造一個有利於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學會聆聽他們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意願,得益的將不僅是明星子女,更是全天下的孩子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zongyi/xiju/o6r4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