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蒹葭原文翻譯和賞析 蒹葭出自哪本書?

蒹葭原文翻譯和賞析 蒹葭出自哪本書?

蒹葭原文翻譯和賞析 蒹葭出自哪本書?

1、蒹葭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2、譯蒹葭翻譯: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中央。蘆葦悽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乾。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3、蒹葭賞析:

詩中重復出現蒹葭與露水的狀態,以及“溯洄”與“溯游”行進的狀態,以及美好事物的代表“伊人”。“蒹葭”的狀態沒有什麼變化,一直是很多很茂盛的樣子,清晨的露水由霜到揮發一部分還沒有揮發完,也是間接知道了是按時間發展順序紀錄。逆游回去找她的狀態一直都是有阻礙很漫長,順游去找她的的狀態也都是在那水中央,卻都用了一個“宛”字,彷彿就是在水中央,而那“伊人”卻一直在河水的那一方。

“蒹和葭都是價值低賤的水草,因喻微賤”,這是蒹葭的解釋。或許蒹葭一直是作者卑微求愛或者早早暗自籌備自己計劃的心理環境,他也似乎知道自己是逆着自己的發展趨勢,去回頭找“伊人”,要去追回一份感情。但每次回頭尋找的時候,總是各自艱難險阻。而都是一個“宛” 字,其實都是自己一個人將要發生的事情先入為主的美化、理想化了。當自己不在逆着發展趨勢尋找時,她好像就在水中央。可能作者表達對於錯過的感情,你要追回時難度很大,但你要是向前看,讓自己變優秀,真正的感情才會出現在前面……

或許求而不得,得而不惜是人一直存在的心理狀態吧。

4、蒹葭出處: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大約是2500年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至今漢水中上游陝西省南部地區,是周朝王族的發祥地,當時農業發達,巫祝文化盛行。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説法:

一是“刺襄公”、勸其“遵循周禮”説。《毛詩序》雲:“兼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中闡析説:“‘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

二是“招賢”説。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説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

三是“愛情”説。今人藍菊蓀、楊任之、樊樹雲、高亨、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説。如呂恢文説:“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説河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方法/步驟

蒹葭原文翻譯和賞析 蒹葭出自哪本書? 第2張
1

蒹葭原文:

蒹葭原文翻譯和賞析 蒹葭出自哪本書? 第3張
2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原文翻譯和賞析 蒹葭出自哪本書? 第4張
3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4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5

2、譯蒹葭翻譯:

6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中央。蘆葦悽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乾。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7

3、蒹葭賞析:

8

詩中重複出現蒹葭與露水的狀態,以及“溯洄”與“溯游”行進的狀態,以及美好事物的代表“伊人”。“蒹葭”的狀態沒有什麼變化,一直是很多很茂盛的樣子,清晨的露水由霜到揮發一部分還沒有揮發完,也是間接知道了是按時間發展順序紀錄。逆游回去找她的狀態一直都是有阻礙很漫長,順游去找她的的狀態也都是在那水中央,卻都用了一個“宛”字,彷彿就是在水中央,而那“伊人”卻一直在河水的那一方。

9

“蒹和葭都是價值低賤的水草,因喻微賤”,這是蒹葭的解釋。或許蒹葭一直是作者卑微求愛或者早早暗自籌備自己計劃的心理環境,他也似乎知道自己是逆着自己的發展趨勢,去回頭找“伊人”,要去追回一份感情。但每次回頭尋找的時候,總是各自艱難險阻。而都是一個“宛” 字,其實都是自己一個人將要發生的事情先入為主的美化、理想化了。當自己不在逆着發展趨勢尋找時,她好像就在水中央。可能作者表達對於錯過的感情,你要追回時難度很大,但你要是向前看,讓自己變優秀,真正的感情才會出現在前面……

10

或許求而不得,得而不惜是人一直存在的心理狀態吧。

11

4、蒹葭出處:

12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大約是2500年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至今漢水中上游陝西省南部地區,是周朝王族的發祥地,當時農業發達,巫祝文化盛行。

13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説法:

14

一是“刺襄公”、勸其“遵循周禮”説。《毛詩序》雲:“兼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中闡析説:“‘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

15

二是“招賢”説。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説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

16

三是“愛情”説。今人藍菊蓀、楊任之、樊樹雲、高亨、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説。如呂恢文説:“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説河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shenghuo/jingyan/qvlr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