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湖州市青銅大橋簡介 湖州市青銅大橋簡介一覽

湖州市青銅大橋簡介 湖州市青銅大橋簡介一覽

湖州市青銅大橋簡介 湖州市青銅大橋簡介一覽

1、青銅大橋跨龍溪港,現位於湖州城區,東接連家巷路,西連青銅路,它因青銅門古城門而得名。

2、秦朝末年,項羽據烏程始建項王城,後稱子城,唐武德四年(621),趙郡王李孝恭在東晉時所築羅城基礎上加以擴大,湖州城始建有九座古城門。在現今的青銅大橋處,有九城門之一的迎禧門,它因陳朝開國皇帝長興人陳霸先迎娶安吉章皇后時,從此處進城而命名。

3、三國時,又有吳景帝鈕皇后的父親葬弁山,為了每年掃墓祭奠方便,他發民工三千人開青塘,故又名青塘門。樑時,湖州太守柳惲重浚,亦名柳塘,又名法華塘,成為從湖城到法華寺的一條道路。城門內又因設有青銅冶坊,以青銅煅造刀劍、箭簇和製作燭台、燈盞等而聞名於世,故民間又呼青銅門。在離城門一百步之遙(古時一步約現在1.6米),不知何年何月,在溪流上建有一座一洞橋樑,名“吊橋”。到了明成化九年(1473),當時任湖州知府,後被湖州百姓尊為城隍神的勞鉞新建五洞石拱橋,因在城門附近,故名迎禧橋。而在迎禧橋的北面,早在元至元初,縣丞宋文懿捐資,建有青塘(清棠)橋,又稱青銅橋。

4、自從開設城門,有了世稱西來驛道的官塘和橋樑後,不僅成為過去湖城百姓遊弁山、仁王寺、黃龍洞等必經之路,也為居住在湖城西北的百姓進出和貨物的水陸運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裏,長時間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每天,官塘上車來人往,摩肩接踵;河上帆檣林立,人聲鼎沸。

5、唐代時,茶聖陸羽來到了這裏,在橋邊的桑麻之地、竹林深處建起了住宅青塘別業,在此定居和生活,直到逝世在這裏。在湖州,陸羽不僅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還有他的故居青塘別業,這是《茶經》最後成書之所。據朱乃良和張葆明的《陸羽青塘別業考述》一文中還提到,“青塘別業位於湖州府城西北青塘門外的苕溪之濱。古時湖州有青塘門、青塘橋。”在唐武德四年所築的湖州府城有九個城門,其中西北的叫迎禧門,也叫青塘門,俗名青銅門。古時的青塘門、青塘橋、青塘別業早已不見蹤影,2003年,在有關部門和中外各界茶文化愛好者的資助下,青銅橋附近已經重建了青塘別業。

6、明洪武二年(1369),時任湖州知府的侯善奉朝廷之制,在城門外創建“社稷壇”,壇旁還有宋澧王建,延解空尊者開山的竹林寺。每年“春秋二仲上戊日”,烏程和歸安兩縣的官員都要到社稷壇聚集祭祀,可以想象場面之隆重。社稷壇曾多次修葺,規模宏大,當北向埋石主,於壇南正中設木主二,壇側設神廚房、宰牲房、神庫房、齋宿房,這一祭祀活動,一直延續至清末,跨越五百餘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裏,足見這裏曾有過的繁盛。

7、歷史事物總是伴隨着興衰。到了民國時期,因戰亂頻發,迎禧橋畔又開始衰落。抗日戰爭前,在橋的西堍,還有一座涼亭,亭子東對大橋,西築影壁,南通官塘,北有小徑,影壁上嵌有四塊青磚,上面精刻“清源迎禧”四字,再後來亭子不知不覺也消失了,四處是田地、桑園、水塘,青塘村點綴其中,20世紀50年代,橋畔變得僻靜和荒涼,常有民眾在橋邊自發祭祀和紀念茶聖陸羽,焚香點燭,高高的“香塔”煙霧繚繞,香火極旺。一代偉人,代代相傳,足見陸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和尊敬!

8、1957年,為了防止水患,環城河(龍溪港)拓寬,古老的石拱橋被拆除,從此,只能隔河相望,兩岸的人往來靠擺渡船。“文革”時,一些單位逐漸搬遷到這裏,拆除了斷垣殘壁的古城牆,建起了廠房。1993年,為了方便兩岸往來,在原迎禧橋的舊址上,新建鋼筋混泥土的青銅大橋,1995年建成,長167米,寬30米,高6.5米。隨着城市的發展,這裏逐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原湖州東風絲織廠、湖州鎮機修廠和湖州制鎖廠的地方,建起了星海名城小區。橋堍的對面,原湖州蔬菜大隊、湖州造紙廠、湖州糧食製品廠、湖州豆製品廠等的廠址上,已建設有東吳國際廣場,浙北第一高樓的龍鼎大廈、龍璽公館城市地標性建築拔地而起。走過青銅大橋,湖州(鳳凰)經濟開發區呈現在眼前,右邊建起了紀念陸羽的青塘別業及陸羽茶文化展示館等,左邊建有時代廣場。

標籤: 湖州市 大橋 青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shenghuo/jingyan/916n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