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明星 >明星資料 >

致敬王明道的精神 竭力追求真理的上帝的傳道人的事蹟

致敬王明道的精神 竭力追求真理的上帝的傳道人的事蹟

王明道(1900~1991),原名王永盛,生長於中國北京一個窮苦的基督教家庭,1900年庚子拳變中父親自縊,母親帶孕逃難,同年王明道以遺腹子出生...

致敬王明道的精神 竭力追求真理的上帝的傳道人的事蹟

王明道(1900~1991),原名王永盛,生長於中國北京一個窮苦的基督教家庭,1900年庚子拳變中父親自縊,母親帶孕逃難,同年王明道以遺腹子出生。王明道自幼在基督教學校接受基督教教育,成人後他順服神的旨意,放棄從政的意念,竭力追求真理的上帝,成為一名傳道人;他特別取名“明道”。

個人生平
王明道於1900年7月25日(光緒二十六年)生於北京,正值庚子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之年。其父名王子厚,在北京美以美會所開設的同仁醫院做醫生, 30歲時與李文義結婚。李文義年少時曾在倫敦會在北京所辦的教會學校讀書。婚後二人共育有五個孩子,王明道排行最末。不幸的是,其他三個孩子都先後夭折,只有長女和王明道得以存活。
在王明道尚未出生之前,義和團亂起,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四處追殺"洋人",許多外國人和中國基督徒紛紛躲入東交民巷使館區內避難,王子厚攜着懷有身孕的妻子和長女也在其中。由於義和團攻擊猛烈,使館區岌岌可危。膽小的王子厚唯恐落入義和團手中,竟撇下母女二人和尚未出生的孩子,在花園中自縊身亡。此後不久,李文義在東交民巷生了王明道,為他接生的外婆給他取了個乳名叫"鐵子"。不想,日後的王明道人如其名,一身錚錚鐵骨,威武不屈。
在動亂中的孤兒寡母欲謀生計實在不易,王明道童年時經常忍飢挨餓,故身體孱弱,經常生病。在其生長的大雜院裏,皆為社會下層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故其從小就體會到社會醜惡及人心之險惡,從而也造就出他嫉惡如仇的性格。
王明道自幼酷愛讀書,在母親的幫助下,入學前就已讀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明賢集,還有聖經、天路歷程,以及正道啟蒙等基督教書籍。九歲時入倫敦會創辦的萃文國小讀書,母親為他取了個學名叫"永盛",即永遠昌盛之意。小永盛每天除學習四書五經、算數和國文等課程外,還經常參加學校中各種宗教活動,如聖經課、崇拜聚會和禱告會等。由於母親是倫敦會的教友,故亦經常帶他到教會中參加崇拜等其他教會活動。由此可見,王明道童年和少年時期,一方面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薰陶,一方面也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響。
雖然如此,年少的王明道和當時許多學生一樣,對宗教活動不大感興趣。在其自傳《五十年來》中,他説:"我一直到十四歲的春季,從禮拜堂中不但甚麼也沒有得着,而且看聚會是一件最令人頭痛的事"。但他對生之追尋,對死之歸宿等問題卻自年少時就深為關切,而中國的傳統思想觀念卻不能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故他在思想上十分彷徨,生活上隨波逐流。
王明道少時曾受北京下流社會的生長環境影響曾一度墮落,十四歲時重生正式成為基督徒;十五歲時立志當政治家,要做“中國的林肯”,十九歲時受英國約翰衞斯理事蹟的影響,抱着改革社會之心,立志要通過宗教復興實現社會改造。滿心抱負的他拒絕了五四運動組織者的邀請,認為改革人心才是關鍵之所在。1920年以後,王明道認識到自己從前的一切作為都是在滿足肉體的慾望,是想為自己立名,他在日記中寫到“此悟前者所立之志,成大業,為偉人,享大名者,皆為全盤錯誤”,此後王明道開始真正明白了生命的道理。取“明道”意謂「明證真道」。在他一生的經歷中,足可見證他名副其實。

王明道(1900~1991),原名王永盛,生長於中國北京一個窮苦的基督教家庭,1900年庚子拳變中父親自縊,母親帶孕逃難,同年王明道以遺腹子出生...

人物思想
受西方“社會福音”的影響,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教會領袖十分熱衷於福音救國。國民時期更由於受到蔣介石宋美齡的支持,社會福音派曾一度在中華大地上大行其道,在許多省份都設立有縣建制的改革實驗基地。改革者主張教會的實用主義,即通過教會系統的建立,在整個社會自覺的建立起一整套包括醫療、教育、文化、衞生、娛樂、民生、科研等工程在內的教會領導機構,寄希望於一方面通過這些機構在民間的滲透能力來大量的傳播福音,另一方面通過這些實質性的建設提高國民素質,進而達到改革社會的目的。有些學者更是提出要將基督教改造成為革命的宗教。
人物軼事
在這種大環境背景下,王明道卻力排眾議,提出“道德懷疑論”,這種對當時社會的道德家、上流人士、掌權者、社會改革家甚至教會領袖等個體的不信任,幫助他透徹地診斷現實權威的真現,進一步對由這些人領導和建設的社會也產生懷疑,他曾針對社會改革家説:“不用提消滅社會中的罪惡,根本就沒有人能消滅自己的罪惡,卻想改造社會,使整個社會得救,這豈不是痴人説夢?連自己都改造不了,還談得到改造社會麼?”。這種論調與其同時代的美國新正統派基督教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社會心理分析中指出“自我中心的衝動(egoistic impulse)在社會道德中的假裝”的觀點不謀而合。王明道認為社會改革根本是行不通的,原因就在於改革者本身其身不正,他斷定這世界是不能改良,必要遭遇毀滅的。王明道強烈反對社會福音將福音實用主義化,他認為福音所產生的社會實效性僅僅是一種副產品,而決不能成為基督徒的追求目標,他竭力保持福音信仰的超然性,提出福音不是要去改革社會,它的功用乃是使人因信得蒙重生,成為新造的人。信仰不是為改革社會而存在,甚至不是為改革個人以至社會得以進步而存在,信仰是一種個人關懷而非社會關懷,其價值取向甚至造成個人與社會的疏離,但這種疏離卻給予了基督徒客觀評價現實社會的能力。宗教是救個人的,叫人可以進入現世以外的永恆天國,這天國不是宗教信仰改造現存社會的結果,雖然天國將來要完全建立在地上,可是現存社會與現世以外的天國沒有連續性(continuity)。王明道這種帶有反社會性格的信仰觀點與當時國內的文化界和社會福音派產生了極大的分歧。這也是後來王明道拒絕加入中國基督教“三自”教會的直接原因。

王明道(1900~1991),原名王永盛,生長於中國北京一個窮苦的基督教家庭,1900年庚子拳變中父親自縊,母親帶孕逃難,同年王明道以遺腹子出生...

個人觀點
針對基督徒在社會中定位問題,王明道提出了“出世”的觀點,認為基督徒應當從世界當中分別出來,這種出世並非人實體的出世,而是罪惡觀上的出世,就是能夠在世界裏使自己不沾污穢。基督徒應當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做光做鹽,王明道反對基督徒人生的聖俗二元論——即以宗教儀式或是讀經、傳道等為聖事,其他日常生活中的事務都是俗事這種錯誤態度。他提出只要是為榮耀神的名,為使別人得福,這樣的工作都是神聖的工作。重要的不是工作類型本身,而在乎處於工作之中的人,以上帝為本,真正榮神益人的社會勞動有時遠比在教會中服待更神聖。
社會評價
王明道先生一生忠心於主的真理,在動盪的中國作時代的先知,傳講福音真理、堅守教會立場、正確解明神的道,實在是中國基督徒的榜樣。他的軟弱與剛強、受苦與復興,充分見證神的大能作為。
毋怪乎內地會宣教士賴恩融(Leslie T. Lyall)將王明道先生稱為"中國教會三巨人”之一,王明道在中國基督教教會歷史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mingxing/ziliao/d5gy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