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明星 >港台星聞 >

金庸丹陽尋祖父俠義往事 曾任知縣被迫辭職

金庸丹陽尋祖父俠義往事 曾任知縣被迫辭職

金庸在丹陽題字。金庸在丹陽的題字。在丹陽採訪期間,記者採訪到了丹陽日報資深編輯石勝華,他對於當年金庸到訪丹陽這件往事,知之甚詳。”  在畫院裏,金庸收到了他此行最後一份禮物:由丹陽當地多名書畫家聯手創作的山水畫。

金庸丹陽尋祖父俠義往事 曾任知縣被迫辭職

在丹陽正則畫院,喜好書畫的金庸一呆就是大半天。

金庸在丹陽題字。

金庸在丹陽的題字。

1986年初春,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正沐浴改革之風的鎮江丹陽,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62歲的金庸帶着他的夫人從香港遠道而至,第一次踏上了這塊曾在祖父、長輩口中和自己夢裏出現過無數次的土地。 祖籍海寧、早遷香港,金庸和丹陽看似並無交集,他為什麼在20多年前的這次內地之行中將丹陽列入訪單?他和這座城市的緣分究竟從何而來?一切,要從光緒十六年、即1890年説起……

●祖父的丹陽故事

祖父曾任丹陽知縣,深得百姓敬重

光緒十六年,一位叫查文清的浙江海寧人,被朝廷派到丹陽任知縣。這個人,是彼時海寧望族查家的最後一位進士,同時也是原名查良鏞的金庸最敬重的祖父。

在丹陽採訪期間,記者採訪到了丹陽日報資深編輯石勝華,他對於當年金庸到訪丹陽這件往事,知之甚詳。

“説起查文清,不得不提丹陽教案。”石勝華告訴記者,到任丹陽僅數月後,查文清便遇到了震驚中外,後來更作為著名反帝鬥爭事件而編入中學歷史課本的“丹陽教案”。

那是在1891年5月,部分洋教士行為不端導致教會與民眾矛盾在日積月累後爆發,加上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教會殘害嬰兒之説,數百名丹陽百姓圍攻當地教堂並將之付諸一炬,此事的波及效應甚廣,周邊數個城市都掀起了反教會反滿清的人民運動。

清廷驚恐,加上懾於外國壓力,着查文清查辦為首鬧事的百姓。然而,對當地教士仗勢欺人的行徑多有耳聞且深惡痛絕的查文清,非常同情被迫揭竿的百姓,“別説全部查處,查文清就連抓一兩個人交差都不願意。”

查文清偷偷通知了所有參與圍攻教堂的家庭,讓他們連夜逃離丹陽。隨後又上書朝廷為百姓據理力爭説盡好話。但結果是,他被迫辭職,在剛剛晉升“同知”、仕途一片光明之時,回鄉為民。

石勝華説,儘管查文清在丹陽任職前後僅僅年餘,卻在百姓心中樹立了崇高的形象。“他去世的消息傳到丹陽後,百姓為他樹碑立傳流淚追悼。”當年受其庇護的幾十户家庭和丹陽士紳尋到海寧,三步磕一頭行數里路,一直到查家,並集資為查文清買地擴陵。其中一位受恩查文清的丹陽人還定下祖訓,要後世子入查家為僕、女為妻妾,不納方可另外謀生。

如是種種,足見查文清的俠義之舉在百姓心中之分量。

1998年,金庸接受祖籍恰在丹陽的楊瀾訪問,提起了祖父這段往事時深情地説,他永遠佩服祖父這種高風亮節,更以做頂天立地的好人為己訓。

●書中的丹陽人物

寫《連城訣》為紀念一位丹陽老人

“最貼近凡俗人生和社會生活的一部另類作品,武俠在這部作品中只是一個外包裝和背景,其內核是對人性中貪慾的揭露。”

這番評論,説的是金庸名作《連城訣》。在《連城訣》的後記中,金庸曾説寫這本書是“為了紀念一位在我幼小時對我很親切的老人”,這個老人就是丹陽人。

故事又要從查文清説起。石勝華告訴記者,當年查任職知縣期間,經常調看過往案宗,清查是否有冤假錯案。而很快,一個叫和生的年輕人引起了他的注意。根據記載,和生是丹陽一個普通百姓,經營着一家豆腐店,為人非常淳樸善良。然而禍從天降,當地一個財主少爺垂涎和生未婚妻美貌,構陷嫁禍將其送進了大牢。關押期間和生被毒打致殘,未婚妻也被財主少爺強佔為妾。

出獄後和生悲憤交加,用刀刺傷了財主少爺,大仇未報反因此再入牢獄,飽受摧殘折磨。查文清辭職回鄉前,放不下含冤等死的和生,偷偷將他帶回了海寧。

金庸幼時,和生便是他形影不離的隨從。他對這個不嫌棄自己身殘貌醜的孩子非常疼愛。一天,和生病倒了,病得很重。小金庸得知後非常着急,他帶着點心到和生房間裏探望。沉浸在感動中的和生,以為自己不久於人世,一改此前多年沉默寡言的性格,對着金庸暢談心事,其中大部分,自然是關於他坎坷悲慘的一生。

“和生的故事在少年金庸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勝華説,人世間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強烈反差令金庸震驚,並且影響了他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在他今後創作的武俠小説中,懲惡揚善、除暴安良和伸張正義成了永恆不變的主題。”

和生在抗戰初期時去世,這個“幼年時很親切的老人”形象永遠刻在金庸心頭。這也難怪他會在《連城訣》後記中説,“‘連城訣’的故事就是在這件真事上發展出來的,和生到底姓什麼,我始終不知道,和生也不是他的真名,他當然不會武功。”

●金庸的丹陽之行

第一件事就是翻看丹陽縣誌

石勝華説,由於祖父與和生的緣故,丹陽這個地名被金庸牢牢記住。“先祖留下光榮與遺憾的丹陽,和生歷盡坎坷磨難的丹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這個情結久久纏繞在金庸心頭。直到1986年春。

根據當年曾參與接待金庸的丹陽正則畫院老院長楊潮回憶,“金庸應該是到內地參加什麼活動時,專門在日程安排裏自行加上了丹陽之行。來的時候,只有他的夫人陪着。”

石勝華雖然未曾親睹金庸在丹陽度過的一天,卻曾作為一個研究者仔細詢問過當年在場的眾人,故能為記者還原彼時的情狀。

“他那時已經是享譽海內外的作家名人,接待規格很高。書記和縣長全程陪同,和他熱情地交流。”而據説,金庸到丹陽第一件事,便是翻看《丹陽縣誌》,讀到其中對祖父查文清的褒揚後,他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金庸的丹陽之行很倉促,活動卻很豐富。得益於當年留下的一組影像,佐以石勝華、楊潮等人的講述,記者彷彿又看到了2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丹陽街頭,那道屬於一個62歲老人的清癯身影。

在胡橋齊宣帝永安陵前,金庸看到了在風雨中屹立1500多年的南朝陵墓石刻天祿;在人民公園裏,金庸觀賞了江蘇第一鍾——唐代中和鍾。“丹陽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澱讓金庸感慨不已,進而完全理解了祖父晚年對這片土地的回憶和懷念。”

在祖父曾居住過的界碑鎮,金庸看到了丹陽改革開放後的巨大變化,那一條條寬闊平坦的馬路和一排排整齊美觀的農宅……當然還有丹陽城內那個當年聞名全國的萬家歡市場,這些和祖父記憶裏的丹陽古城早已天差地別,“金庸看得饒有興致,雖然眼前這些比起他所居住的香港仍差之遠矣,但結合幼時祖父與和生的講述,歲月變遷、歷史向前的那種氣息感覺,卻撲面而來。”

喜愛書法和繪畫的金庸,選擇在正則畫院裏度過了到訪的大半時間。楊潮記得,在得知金庸要來的消息後,他們連夜將庫房內眾多名家字畫“請出來”掛滿了迎賓室的四壁。金庸很仔細地一幅幅看過去,還不時來兩句精到的點評。“半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在畫院裏,金庸收到了他此行最後一份禮物:由丹陽當地多名書畫家聯手創作的山水畫。“有人畫山,有人畫鬆,有人畫竹,有人畫梅,我畫了一塊石頭。”楊潮説起此事,仍覺興奮不已。

作為回報,金庸也欣然揮毫,以一幅“懷先祖之遺愛,睹今賢之豐功”字卷,表達了對先祖的懷念和對丹陽的讚美。此字卷現在丹陽市檔案局保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mingxing/gangtai/w9kn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