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電影 >華語片場 >

策劃:金馬十年史話 台灣電影從尷尬到自信(2)

策劃:金馬十年史話 台灣電影從尷尬到自信(2)

第41屆金馬獎,陸川(微博)的作品《可可西里》獲得了最佳劇情片的殊榮,劉德華和楊貴媚分獲最佳男女主角,杜琪峯獲得最佳導演。李安的《色戒》票房獎項雙豐收不愧為“台灣之光”

策劃:金馬十年史話 台灣電影從尷尬到自信(2)

第48屆台灣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台灣電影這些年最重要的幕後推手侯孝賢、朱延平、李烈、張艾嘉、陳國富、曾志偉齊聚一堂,還有舒淇、劉若英、李心潔、鈕承澤、魏德聖、九把刀、阮經天、彭于晏、藍正龍、柯震東、陳妍希等中堅及新生力量攜手撐場,台灣電影在過去的一年裏“霸氣外露”。

因為強大,所以自信;因為自信,所以有胸襟——三個大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拱手讓給香港電影的“良心之作”《桃姐》,最佳劇本頒給內地小製作《到阜陽六百里》,連最佳新導演獎也爆冷給了內地導演烏爾善(輿論普遍認為執導了華語電影年度“驚喜之作”《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九把刀勝算最大,後者在香港地區取得超過5600萬港元的票房成為本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只把最後的最佳劇情片獎留給被馬英九稱為“台灣之光”的魏德聖執導的台灣電影年度票房冠軍《賽德克-巴萊》。確實,如今的台灣電影已不再需要再靠給自己人獎來撐門面了。

策劃/本站娛樂策劃組 文/陸姝 家鑰

對台灣電影工業意義重大的《賽德克-巴萊》收穫最佳電影

侯孝賢×朱延平藝術與商業大師金馬會師

曾志偉安慰痛失最佳新導演獎的九把刀:“票房和獎項不可兼得,你看朱延平什麼時候拿過獎?”台下的朱延平笑容滿面。

在藝術電影大行其道的氛圍中,朱延平是台灣為數不多的幾個堅持拍商業片的導演之一。在台灣電影市場最低迷的十幾年裏,他拍攝的《七匹狼》、《新烏龍院》、《好小子》等影片均票房大賣,屢破台灣電影票房紀錄,甚至遠銷東南亞,保住了台灣電影市場的元氣。而侯孝賢則站在天平的另一端,堅持拍攝藝術電影,是台灣電影幾十年來最重要的電影大師之一。

朱延平最好的電影《異域》卻不入金馬法眼

兩人20年前曾有過交集,朱延平曾在1990年拍出了一部以國共內戰為背景、極富人文關懷的電影《異域》,改編自柏楊的同名小説,也是其在藝術上成就最高的電影,但卻在當年的金馬獎上全軍覆沒,連入圍都沒有。朱延平將此歸結為“那個時候的影評人跟我有對抗的情緒,只要我拍的都沒有獎。”電影音樂是廣為人知的羅大佑經典歌曲《亞細亞的孤兒》,但當年也敗給了侯孝賢的《尼羅河女兒》。

最好的電影卻和獎項徹底絕緣,朱延平由此徹底斷了拿獎的念想,但命運弄人,由於《異域》大賣,1993年朱延平趁熱打鐵拍了部為給老闆掙錢的續集《異域2:孤軍》,連他自己都在報紙上指《孤軍》是爛片,結果卻入圍金馬獎最佳影片(朱延平認為入圍和編劇是吳念曾有莫大關係,後者是台灣藝術電影的旗手之一)。此外,吳孟達還入圍了最佳男配,不過這兩個獎項最後都輸給了李安的《喜宴》。

但私下裏,朱延平和侯孝賢卻是好友,常在一起吃飯聊天。從2000年開始,朱延平出任台灣導演協會會長的職務,07年卸任後交由侯孝賢接棒至今。09年,兩人終於在金馬獎這個平台上“順利會師”——侯孝賢上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朱延平擔任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即金馬獎的老闆(金馬獎由該基金會籌辦)。台灣電影藝術和商業的兩根頂樑柱撐起了金馬獎的一片天。

十年回首金馬獎:從尷尬到自信

《卧虎藏龍》盛極一時也無法挽回台灣電影的頹勢

2000年——《卧虎藏龍》也當不了“救市主”

《卧虎藏龍》在奧斯卡勇奪包括最佳外語片在內四項大獎,堪稱華語影壇幾十年來的驚喜之作。“榮歸故里”來到金馬獎則順理成章拿走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6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在新世紀到來之際霎時讓台灣電影暫時揚眉吐氣了一把。其他大獎由香港電影《花樣年華》和《槍火》也瓜分。雖然《卧虎藏龍》帶給了台灣電影一絲希望,但此時籠罩在“加入WTO”陰影下的台灣電影人卻沒辦法高興起來,有學者就指出:“(卧虎藏龍的)成功實為運用兩岸三地人才、技術及資金,並結合美國的發行體系所致,非台灣業者單方面可為。若政府不在此刻支持電影工業重振旗鼓,徒以《卧虎藏龍》的範例要相關業者自謀生計,談何容易?”

2001年——“狼來了”之後的哀鴻

台灣終於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取消了外片58個拷貝限制以及電影院放映外片的相關限制,同時也宣告了台灣向好萊塢全面敞開懷抱。彼時,島內一片譁然。整個台灣電影市場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電影工業急遽萎縮,專業電影人紛紛流向其他地方,如學術界、電視台、劇場、廣告、後製公司……台灣電影銀幕迅速被好萊塢大片壟斷。朱延平的新片上映,經理朋友只能將他的海報貼到影院電梯的地上,朱延平對此自嘲道:“如果有個觀眾坐電梯時正好鞋帶鬆了,彎腰繫鞋帶的話,可能會看到我的電影海報。”這一年的金馬獎,台灣電影在《卧虎藏龍》的“大喜”之後迅速迎來“大悲”,《榴蓮飄飄》與《藍宇》這兩部小製作港片成為最大贏家,兩個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大陸演員秦海璐、劉燁分別獲封影帝、影后。10年後的今天,兩人已成華語電影的兩元大將,秦海璐更是在今年的金馬獎上同時入圍最佳編劇和最佳女演員兩個獎項,並拿到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編劇獎。

陳國富拍出《雙瞳》救市 卻與金馬無緣

2002年——金馬最尷尬 《雙瞳》難閤眼

第39屆金馬獎上,之前被廣泛看好的台灣本土電影《美麗時光》獲得最佳劇情片、年度台灣最佳電影、觀眾票選最佳影片3項大獎,被台灣媒體評價為“殺出港片重圍成為金馬獎最大贏家”。但稍微瞭解台灣電影的現狀就可體會,台灣電影的窘境不只是要突破港片的圍困,而僅僅一部《美麗時光》也難以帶領枱灣電影殺出重圍。如果沒有《美麗時光》撐場,那麼當年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的名單中將沒有一個台灣影人的身影,有媒體評論:“一不小心還以為是香港金像獎評選呢”。

2002年也堪稱金馬獎最尷尬的一年,台灣全年拍的電影只有可憐的22部電影。由於金馬獎主要獎項全給了內地和香港電影人,台灣電影幾乎全軍覆沒,本土派的“立法委員”們乾脆在審查“新聞局”的預算時凍結了補助舉辦金馬獎的1800萬台幣預算,聲稱要“新聞局”好好檢討一下金馬獎是否還有舉辦的必要。結果金馬執行委員會差點因為預算凍結而斷糧,員工薪水一度發不出來不説,使得當年的金馬獎幾乎是在風雨飄搖的狀態下舉行。

這一年台灣電影最大的驚喜莫過於該年度全台最賣座本土電影——由陳國富執導的《雙瞳》。熟悉台灣電影的人都知道,陳國富是台灣新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和侯孝賢、楊德昌等合組“合作社電影公司”,不過還沒輪到他自己拍,公司就結束了。當時《雙瞳》的宣傳點之一就是藝術片導演首次嘗試拍商業電影。在不到三天的時間裏,《雙瞳》在台灣狂收近4000萬新台幣的票房,幾乎打破了所有驚悚片在台灣上映同期的票房紀錄,為低迷的台灣電影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並最終成為台灣電影年度票房冠軍。諷刺的是,這一部“救市之作”卻在金馬獎上吞了“零蛋”。

第41屆金馬獎,陸川(微博)的作品《可可西里》獲得了最佳劇情片的殊榮,劉德華和楊貴媚分獲最佳男女主角,杜琪峯獲得最佳導演。李安的《色戒》票房獎項雙豐收不愧為“台灣之光”

2003、2004——先港後陸 跨海來襲

第40屆金馬獎,在香港獲得了超過5000萬票房成績的年度票房冠軍《無間道》不出意外地成為的最大贏家,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及最佳音效五項大獎,《金雞》入圍的最佳女主角、最佳造型及最佳美術三項提名全部得獎,可謂百發百中,台灣電影《不見》、《不散》、《跑吧!孩子》等各獲二項獎項也算是對本屆金馬獎影片“港強台弱”的局面有所扭轉。最佳男主角由梁朝偉《無間道》獲得;最佳女主角則由吳君如《金雞》摘取。

第41屆金馬獎,陸川(微博)的作品《可可西里》獲得了最佳劇情片的殊榮,劉德華和楊貴媚分獲最佳男女主角,杜琪峯獲得最佳導演。

《功夫》獲金馬最佳影片被視為是金馬對商業片難得的一次傾斜

2005——商業片正名 產業出新規

2005年,周星馳自編自導自演的《功夫》在第42屆金馬獎上大獲全勝,扭轉了金馬獎一直以來過去倚重藝術電影的局面。對此朱延平表示:“在金馬獎每個影展和評價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隨着主席的變化,可能品味就有變化,比如香港電影金像獎就有可能傾向於商業,侯孝賢導演則認為商業片不應該再鼓勵,因為商業片已經在市場上得到了獎勵,那麼藝術片就應該值得鼓勵,這也是金馬獎的一個特色。”

同年,朱延平升任台灣輔導金基金會的董事長和片商公會的理事長,為了改變台灣新導演們濫用輔導金的陋習,朱延平給輔導金的申請設立了諸多門檻——輔導金不再全額資助一部電影的拍攝,它最多隻佔到一部電影50%的投資比例,而剩下的投資金額必須由申請人存至銀行,以備拍攝使用;輔導金明確分為三個組別,旗艦組、一般組和新人組,旗艦組專門針對運用3D或高科技技術製作的影片,其投資成本應在三千萬新台幣以上,且不得少於所獲輔導金金額的兩倍,每部電影以2000萬新台幣為上限;一般組以1000萬新台幣為上限;新人組以500萬新台幣為上限。”

李安的《色戒》票房獎項雙豐收不愧為“台灣之光”

2006、2007——三地融合 李安再為華語電影爭光

第43屆金馬獎的最大贏家還是港片《父子》,除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兩個重要獎項外,還令男主角郭富城(微博)蟬聯影帝,而內地演員周迅則憑藉《如果·愛》折桂影后。

第44屆金馬獎上,兩岸三地票房爆棚的《色-戒》作為李安迴歸華語影壇的力作,創紀錄地獲得11項提名,最終捧起7座金馬獎盃,也算是“中獎率”頗高,除影后“意外”旁落之外,其他重量級獎項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悉數被《色-戒》收入囊中,錯失“影后”的湯唯也並不遺憾,“年度最佳新演員”的獎盃交到了她的手中。雖然沒有打破《滾滾紅塵》於1990年創造的獨攬8座金馬獎盃的紀錄,但是李安導演的《色-戒》在金馬獎頒獎禮的舞台上,依然是風光無倆。童星駱佳煒也以澳洲華語片《意》雙雙入圍最佳新演員和最佳男配角。《意》同時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情片等獎項,以總獎項七項僅次於《色-戒》成為第二大贏家。

2005年,海外華人學者魯曉鵬、葉月瑜把“Chinese-language film”(華語電影)這個概念推向國際,在英語學界把它理論化、主流化。如今“Chinese-language film”概念已被廣泛接受和應用。2006、2007年金馬獎的記錄與這一國際電影學術的發展幾乎同步,與其説這是現象的巧合,不如説背後有着歷史的規律。

《海角七號》拉開了台灣電影“絕地反擊”的序幕

2008——台灣本土電影重裝上陣

馬獎在經歷了內地電影、香港電影以及合拍片霸佔獎項多年的情況後,台灣本土電影上演了一次絕地反擊。那一年,《海角七號》、《囧男孩》、《九降風》等台灣電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和在當屆提名名單上所佔的比例,令金馬獎也隨之大放異彩。而在獎項的競爭上,由於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在全台大熱,總票房超過五億三千萬元,因此很多人之前認為對幾部合拍片在頒獎典禮上的表現並無多少勝算。不料,最後的幾個重量級的獎項卻均被合拍片摘得。《投名狀》在最後關頭獲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長片兩項大獎,令人心服口服之餘多少也有些意外。雖然最重的大獎給了《投名狀》,但在台灣取得4億多台幣票房的《海角七號》這次也取得了6個獎項,在得獎數量上成為理所當然的第一。

2009——金馬新格局 不拘一格局

第46屆金馬獎開創了一個先河。首次在最佳男主角獎項上下雙黃蛋,張家輝、黃渤(微博)成為雙影帝,李冰冰(微博)力擒金馬影后,成為現場的最大亮點。本屆金馬獎將讓這兩年才迅速躥紅的黃渤憑藉電影《鬥牛》首度拿到自己生平的第一個“最佳男主角獎”;張家輝憑藉《證人》拿下了金馬影帝,橫掃了金像、金馬、亞太影展等獎項,完成了華語電影影帝大滿貫,這是對其入行十餘年堅持不懈的最大肯定。

《艋舺》在商業上的成功再次鞏固了剛復甦的台灣市場

2010——藝術與商業握手

第47屆金馬獎,作為主席的侯孝賢仍堅持藝術電影不動搖,除《十月圍城》入圍最佳影片外,其餘的幾個候選名額全部被台灣藝術電影占據。台灣導演張作驥的《當愛來的時候》最終囊括了最佳劇情片、導演、男女配角、年度傑出電影等14項提名。與此同時,票房熱賣二億三千萬元台幣的《艋舺》和《唐山大地震》等票房商業大片則被拒之門外。雖然獎項上沒有認可,但侯孝賢即使是在香港參加活動,也積極向媒體談論和推介這部作品,並稱贊鈕承澤的創造力並展望台灣電影的未來十年將有美好的圖景。

2010年,兩地合作更加緊密,台灣中影重新再出發,除修復經典國片、開拍新片外,並投資魏德聖導演的史詩鉅片《賽德克-巴萊》。而當兩岸簽訂ECFA之後,台灣電影進入大陸,可不受一年六十部外片配額的限制,有助於國片開拓大陸市場。另外,台灣電影的國際化合作也沒耽擱,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就是在台灣取景拍攝。

2011——回答什麼是華語主流電影?

2011年台灣地區的總票房超過了15億元,比之2001年的739萬元,這個數據是10年前203倍。取得如此佳績的幕後功臣有:魏德聖推出的史詩英雄鉅作《賽德克-巴萊》,再造國片奇蹟,霸氣外露。而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不僅在本土大受歡迎,在香港的成績更是勢如破竹,也即將於明年進入內地市場。作為年度最後一個華語電影陣地,金馬獎如今也皆大歡喜的上演歌舞昇平的好戲,當這一切的塵埃落定之後,隨着大量的兩岸三地的不同風格類型的影片濟濟一堂,人們不禁驚呼:是否華語電影最後的陣地金馬獎,趨同的大勢也開始浮出水面?也即是説,在歷史變遷之下,從第48屆金馬獎開始,百花齊放的華語電影以往由實則地域類型帶來的侷限與尷尬已經徹底消失,早已融為一體,不分彼此、互相扶持、眾志成城,逐漸實現大華語電影背景之下的聯合統一。

【延伸閲讀】

作為華語電影圈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獎項,台灣金馬獎和華語電影一同走過了四十八載的光陰,與香港金像獎和大陸的金雞獎並稱為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的三大獎。由於早期中國與香港並未設置類似音像製品競賽獎勵,金馬獎成為華人區最受注目的電影盛會。直至今日,金馬獎的頒發仍對華人電影具有指標性意義,特別是在電影的藝術性方面。(家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dianying/huayu/zk1d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