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電影 >華語片場 >

《白鹿原》引發思考 電影對經典無能為力?

《白鹿原》引發思考 電影對經典無能為力?

9月15日,根據陳忠實的同名小説改編,由王全安執導的《白鹿原》上映。當下,在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蔚然成風之際,有些改編獲得成功,也有很多改編被認為很失敗,甚至是褻瀆了經典。

《白鹿原》引發思考 電影對經典無能為力?

海報

9月15日,根據陳忠實的同名小説改編,由王全安執導的《白鹿原》上映。但“電影太沉悶、不及原著厚重感、可惜了陳忠實小説”,類似評價不絕於耳。把當代文學鉅製小説搬到銀幕上,卻意外遇冷,不禁讓人們再次思考文學作品與電影的互生關係。

希區柯克説:一流的電影,往往是改編自二三流的小説。作家蘇童曾表達過對這句話的理解:“二三流的小説,可以滋養成一部偉大的電影。而一流的小説,電影對它無能為力。 ”“其實誰都清楚,塔頂底下是多麼大而寬的一個堅實整體。而鋪在最底部也是最闊大厚實的一層,依我看,那就是我們的文學了。”張藝謀認為“文學馱着電影”走向了世界。馮小剛和劉震雲也曾表達過:電影是文學樹上面結出的果實。由此看來,文學與電影似乎成了“母與子”的關係。

但是,當下,在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蔚然成風之際,有些改編獲得成功,也有很多改編被認為很失敗,甚至是褻瀆了經典。

影視是對文學的“二次開發”

事實上,文學經典搬上大熒幕的成功先例,中外皆有。電影《亂世佳人》稱得上是有史以來最經典的愛情鉅著之一。該電影改編自小説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同名小説《飄》,由費雯麗和克拉克·蓋博主演,該影片亦成為電影史上“不可逾越”的最著名的愛情片經典。“中國小説改編電影十大成功案例”在網上廣為流傳。包括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同名小説的《芙蓉鎮》;改編自王朔小説《痴人》的《甲方乙方》;改編自蘇童小説《妻妾成羣》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都因為對文學作品的成功改編,被記錄在中國電影史冊。

之所以小説改編影視作品形成一種潮流,知名娛評人張文雄認為,一是因為小説培養了一定的觀眾羣,已經能有一定的市場價值;此外當下製片人和投資方對編劇的不信任也是原因之一。“大多數製片人跟投資方不願相信編劇的原創能力,也不肯出這個時間跟錢來給編劇做原創。但實際情況是,編劇原創一個劇本所用時間、金錢和精力比改編小説快而且便宜。説到底,還是現在影視圈太浮躁,大家都只要成品,不願開發。 ”

在影視文化評論人、專欄作家鴻水看來,國內經典文學改編成影視作品廣泛流行始於上世紀80年代。經典小説改編成影視作品最成功案例的無疑是《西遊記》,重播次數甚至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對於經典小説改編成影視作品,鴻水持支持的態度,理由就是現在原創的好劇本太少了,改編成影視作品則相對於對小説原著的“二次開發”。

中篇小説更適合改變成電影?

知名娛評人張文雄認為,若要改編成電影作品,從篇幅上,選擇中篇小説最好。從類型來説就不好分,需要做項目前對市場進行一個論證再挑選。“畢竟現在小説很多,基本能涵蓋全部電影類型,前提是不違反國家法規政策的類型。 ”張文雄認為,電影受到時長的限制,與中篇小説的長度正好對應。

鴻水認為,所謂“二流”小説更易拍出好電影,就在於導演和編劇操作的空間更大,一旦將原著小説豐滿之後,很容易做到比文本更好看。長篇小説不易改成電影,同樣有其道理。長篇小説的信息量更大,讀者對其關注點不同。“俗話説:“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電影沒有能抓住長篇小説中最多讀者關注的那個點,自然就會遭到否定。 ”鴻水説,到今天,還有很多非常經典的小説,包括《靜靜的頓河》、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等沒有被搬上大銀幕,這就是因為無人敢動,“不用知道該怎麼下手,該怎麼動?所以説,王全安敢於去嘗試,勇氣可嘉,但至於動後能否達到預期,則很難説。 ”

電影吸引觀眾關注文學?

日前,有南京大學教授提出一種觀點,改編成影視是吸引年輕人閲讀經典文學作品的有效途徑。張藝謀曾提出,是“文學馱着電影”走向了世界。到底是文學馱着電影走,還是電影重新繁榮文學?

對於改編成影視作品可以吸引年輕人閲讀的説法,張文雄評價,這種説法顯然是“站着説話不腰疼”。“小説可以一個人寫完,印刷一本小説的費用幾塊錢就夠了。但拍個電影動輒上千萬,為了讓人讀書花幾千萬,萬一票房收不回來咋辦,或者拍的很難看大家看完更不去看書了。”

鴻水則認為,除非電影拍得特爛,就算電影引起爭議和質疑,也會促進經典文學更好的傳播,有利於經典文學作品迴歸生活。“如今更多的年輕人確實是通過看電影,產生看看原著的慾望。其實有爭議更好,更能吸引年輕人的興趣。 ”在鴻水看來,從內容上看,文學確實為電影提供了最豐富的素材;但是從傳播渠道上來説,尤其在當今高雅文學漸漸被束之高閣,反而是電影馱着文學走。 記者 吳雙

延伸閲讀

改編經典,為何更可能遭遇失敗?

有評論者指出,經典小説改編成影視作品,是件冒險的事兒。因為改編經典不光是指改編本身的難度,還有觀眾對作品的期待值。經典對應的是流行程度,它們擁有大量的讀者羣,講的也都是些耳熟能詳的故事。

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獲得成功似乎越來越難。還有經典小説被改編之後,出現一種叫座不叫好的現象。比如,新版《西遊記》和新版《紅樓夢》,還有電影版的《畫壁》等等,雖然收穫不少質疑甚至罵聲,賣的卻很好。

在鴻水看來,經典小説改編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太偏離原著,拍得“太扯了”,“看完之後不知道該説什麼,後邊完全跑了。完全是借了皮,裏面的瓤完全是另一個東西。 ”鴻水認為,對經典小説的翻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忠實於原著,恰當的就是運用適當的手法給原著添點彩,但即使做不到,只要完全遵循原著本身也不會差到哪。

電影《白鹿原》並沒有獲得想象中的好評,鴻水認為,主要原因就是電影很難將小説的經典性完全展示出來。“比如,小説當中如果沒有對***的淋漓盡致的描寫,小説的經典性也會相應打折扣。但是電影礙於限制,又不能將這種***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此外,因為小説的受眾非常廣泛,很多讀者看過小説之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感受,一旦看到電影,與自己的預期不符,難免就會覺得失望。

鴻水認為,當今中國影壇上,文學與電影結合比較成功的例子是王朔和馮小剛。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導演對於劇本的尊重,一人負責文本,一人負責影像。因此,忠實於原著,是小説改編成影視成功的關鍵之一。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成功,需要兩人對作品的理解高度一致,需要改編者具備豐富的閲歷和人生經驗。

張文雄認為,電影《白鹿原》與原著小説造成差距的原因就在於導演貪全貪大,“電影畢竟只有100分鐘左右,充其量是個中篇小説的量級。如果把長篇小説改電影,必然需要有所取捨,不僅是在細節上,還有篇幅上。長篇是否能夠被改編成功,是看編劇跟製片人導演怎麼取捨。 ”

在張文雄看來,小説改編成電影比較成功有《霸王別姬》《活着》《胭脂扣》等等,最近的還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等。張文雄認為,小説改編成影視作品,根本在投資方跟製片人能不能尊重編劇。“大多數科班出身的編劇都會有一套成熟的理論系統來支撐。但較之於中期拍攝、後期剪輯,前期劇本是所有人都能説話的。因為看似沒有啥技術含量,會説話的都能提意見,造成了編劇沒法系統的做一個好故事。應該説這是當下絕大部分小説改編不成功的關鍵。 ” 記者 吳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dianying/huayu/6ej11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