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電影 >華語片場 >

電影與文學聯姻是否1+1大於2

電影與文學聯姻是否1+1大於2

近日,令人最激動的事情莫過於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大獎。比如電影《山楂樹之戀》,導演張藝謀的影響力和小説本身的廣泛羣眾基礎,讓電影的生產過程備受“山楂迷”們的關注,直到上映

電影與文學聯姻是否1+1大於2

近日,令人最激動的事情莫過於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大獎。微博上關於莫言的話題各種刷屏,書店內以往他的作品被搶購一空,曾經的小説被改編而成的電影再次被大家議論。最為著名的是中篇小説《紅高粱》改編的電影《紅高粱》,斬獲198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令原作和導演張藝謀聲名大噪。隨後,他的小説《師傅越來越幽默》、《白棉花》、《白狗鞦韆架》分別被改編為電影《幸福時光》、《白棉花》、《暖》,但人們記住的似乎只有《紅高粱》一部。文學作品經常被改編成電影,吸引着廣大讀者和影迷,但並不是每一部都能獲得成功。當電影與文學“聯姻”,是否1+1>2?

戀愛條件:電影與文學先天相互吸引

電影與文學本身就互相吸引,並且有着“1+1>2”的潛在利益點,莫言曾説:“電影和文學是一對互相依賴的關係,好的小説和文學作品是基礎。但反過來,如果一部小説改編成電影很成功,也會擴大這部小説的影響,也會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紅高粱》當年被張藝謀改編,第一次獲得國際上***電影節大獎,反過來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擴大了《紅高粱》這個小説的影響力。”

■條件一:

電影需要紮實的故事內容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故事永遠是第一位的。隨着技術的發展,特效、3D等擴大了電影的藝術表現形式,但一部好電影少不了好劇本的支撐,導演尚敬説:“正所謂‘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文學作品的引人之處往往在故事敍述和人物塑造上,成功的文學作品一定有好故事的支撐。同時,電影是更接近大眾的藝術,文學作品也需要通過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更加走向大眾。

■條件二:

成功的文學作品具有強大的讀者基礎

能被導演公婆“相中”的“文學媳婦”,一定具備諸多閃光點,比如獲過獎、強大的讀者基礎、或者已經成為傳世經典。電影面世之前,借原作的熱度將自己炒熱,也是很多電影的宣傳策略之一。比如電影《山楂樹之戀》,導演張藝謀的影響力和小説本身的廣泛羣眾基礎,讓電影的生產過程備受“山楂迷”們的關注,直到上映。

■條件三:

“聯姻”可以帶來更多商業化利益

電影和文學的結合往往有着“1+1>2”的潛在利益點,二者如果能夠完美結合,“婚後”會有不少的“愛情結晶”。文學作品的版權轉讓費可以給“孃家”作者創收,而電影的品牌影響力宣傳以及票房收入,都可以讓“婆家”電影賺得盆滿缽滿,這都是尚未“結婚”時不會有的好事。張藝謀在莫言獲獎後祝賀他:“得知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驚喜不已!25年前跟他在山東高密一起赤膊種高粱時,哪裏想過今天?這是個天大的好事,老朋友由衷地為他高興。”這正是“1+1>2”的體現。

“聯姻”有風險“結婚”需謹慎

即使有了先天吸引的戀愛條件,電影與文學二者“聯姻”,婚後就會好嗎?失敗的作品,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風險一:

原著長度決定是否適合改編為電影

影評人白夜行説:“時間有限,是小説改編電影最大的硬傷。小説改編的電影,幾乎都要對情節進行刪減和改寫。首先是刪,刪支線留主線,但鋪墊刪多了推進就顯得突兀,情節刪多了敍事就支離破碎,背景刪多了人物就缺乏張力,細節刪多了故事就沒有靈魂。”最近大熱的華語電影《白鹿原》,也正因這一點而備受詬病。

著名娛評人張文雄説,“《白鹿原》與原著小説造成差距的原因就在於導演貪全貪大。”不過原著作者陳忠實和很多圈內人,都對影片評價很高,因為他們看到的是未刪減版影片,刪減版被觀眾評價為“剪輯得支離破碎”。

■風險二:

導演如何忠實原著

原著作者、編劇和導演在共同把握文學作品改編的過程中是否理解一致,決定了作品能否以最完整的狀態呈現出來。影評人鴻水説:“經典小説改編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太偏離原著。”另外他表示,王朔和馮小剛是在目前中國影壇改編道路上走得比較好的兩個人,馮小剛的很多經典電影來自王朔的暢銷小説,“他們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導演對劇本的尊重。忠實於原著是小説改編成影視作品成功的關鍵之一,同時也需要兩人對作品的理解高度一致。”

■風險三:

演員的選擇和表演影響讀者的接受度

影片呈現的東西,包括演員的選擇以及表演,都會影響原著讀者羣的接受度。比如影片的特殊限制,很多文字中的情節未必適合被影像展現,影評人鴻水説:“電影很難將小説的經典性完全展示出來,比如小説《白鹿原》中對***淋漓盡致的描寫,為小説的經典奠定了很大的基礎。但電影礙於限制,不能將這種***描寫展現出來。而小説的讀者因看過小説後形成了自己的感受,一旦看到電影,與自己的預期不符,難免就會覺得失望。”

本報記者朱秦冀

拒絕“聯姻”的人

不是所有導演都愛“娶”文學作品

很多大導演喜歡把文學作品“娶”進門,如張藝謀、陳凱歌、姜文等,《活着》、《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成功作品。 張藝謀曾坦言:“中國有好電影,首先要感謝作家們的好小説,為電影提供了再創造的可能性。”但也有不少導演並不喜歡改編,堅持着原創路線。其中以香港導演最為喜歡原創,《無間道》系列是原創劇本的成功典範,不但創下了當年香港電影的票房神話,華納公司還以160萬美元的天價購得該劇本的改編權。在內地電影中,甯浩是堅持原創劇本的導演,他的《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和《黃金大劫案》,都在延續原創之路。

不是所有作家愛“嫁”給電影

著名作家王安憶曾説過:“電影是非常糟糕的東西,電影給我們造成了最淺薄的印象。”對此她解釋:“我的作品並不屬於很容易被導演們看中的作品,事實上我從來都不是容易被影視導演所看中的作家。但《長恨歌》是個例外,它的被改編與許多外在因素有關,包括當時的張愛玲熱、上海熱等等。”而嚴歌苓對於改編自己的作品也很糾結:“我非常愛文學,也愛電影。我希望這兩件事情別混在一起,否則常常要造成巨大的妥協,電影和電視帶給你如此大的收益,你就會不自覺地去寫作它們所需要的作品。”

標籤: 聯姻 電影 文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dianying/huayu/1z2g5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