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電視 >內地劇 >

《媽祖》南北交融 天津取景折射北方媽祖起源

《媽祖》南北交融 天津取景折射北方媽祖起源

“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衞”。至今,天津娘娘廟、天津姑娘喜歡穿紅衣,以及天津舉辦媽祖文化旅遊節都是北方媽祖文化的集中反映。像娘娘廟拜娘娘祛痘疹、天津姑娘喜歡穿紅衣等都深受媽祖影響,是媽祖文化的民間反映。

《媽祖》南北交融 天津取景折射北方媽祖起源

天津娘娘廟

本站娛樂訊 “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衞”。大型神話劇《媽祖》在天津取景拍攝即是北方媽祖文化的一個鮮明體現。和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外傳途徑不同,媽祖信仰的北上傳播是一種內部擴散。據該劇製片人楊平介紹,原本為閩、粵一帶民間信仰的媽祖,之所以傳到天津,這要歸於漕運的原因。至今,天津娘娘廟、天津姑娘喜歡穿紅衣,以及天津舉辦媽祖文化旅遊節都是北方媽祖文化的集中反映。

媽祖文化北傳天津

“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衞”。這一説法至今仍在天津民間流傳。天津是個多元文化的城市,海洋環境的獨特區位讓“海納百川”的包容大氣深深凝練成她的城市氣質,各種文化在此交融繁衍,發揚光大,天津媽祖文化的誕生既是如此。媽祖,原本為閩、粵一帶民間信仰的神靈,之所以傳到天津,這要歸於漕運的原因。《媽祖》製片人楊平表示,“相比於佛教的外傳途徑,媽祖文化從福建到天津的傳播,是一種國內範圍內的內部擴散。”

據資料介紹,金朝滅遼後,將都城遷至燕京(今北京),並改燕京為中都,幾十萬居民及龐大的政府機構、駐軍所需的糧食及其他物資,大部分是從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徵集,由運河運至中都。大批的漕糧經過今南運河、滏陽河、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彙集到今天津地區,由此再轉運至中都。衞河與海河交匯處的舊三岔口西南一帶,就是河運漕糧的起點和轉輸點。因地勢較高,成為理想的天然碼頭,並隨着漕運和製鹽業的不斷髮展而成為航運的重要樞紐。 由於元代的漕運所使用的舟師水手多為閩浙一帶的南方人,他們世代在水上和風浪打交道,常年在極端危險的環境中作業,養成了“不拜神仙不上船”的習俗,而這些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就是從宋時就得到敕封的湄州女林默。他們在往來於直沽的過程中,就逐漸將自己家鄉的信仰風俗帶入到了天津。

南北交融落地生根

一種文化的異地引入,一般都會有一個融合過程,或接納會被排斥。楊平表示,媽祖文化的本質是種海洋文化,福建和天津都臨海,海洋認知的共通性讓媽祖文化傳入天津並未出現“水土不服”,反而落地生根,與天津600年的城市史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當媽祖信仰傳入天津後,很快便與天津地方的民俗文化相融合,使天后這位海神,在流傳過程中,逐漸演化為福佑萬方、有求必應的居家保護神。市民們親切的稱她為“娘娘”。如今在天津,很多人都知道鬧市區的天后宮裏供奉着天后娘娘。天后宮是天津第一座媽祖廟,在漫長的城市歷史中,其對天津人民的影響尤為深遠。 比如生育風俗上“拴娃娃”,即送子娘娘神像前用紅絨線拴走一個一寸大小的泥娃娃,祈求生育;辦“皇會”,舊時天津民間為慶祝天后誕辰而舉辦的祭祀慶祝活動,迄今演變為每年一屆的媽祖文化旅遊節,以各具特色的民間表演再現了當年的盛景。此外,像娘娘廟拜娘娘祛痘疹、天津姑娘喜歡穿紅衣等都深受媽祖影響,是媽祖文化的民間反映。

如今,媽祖文化已經成為天津的一張歷史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信眾到天津朝拜、旅遊。楊平表示,“媽祖文化的觸角可以説涉及了天津城市的方方面面。我們應該理性思考這一文化,絕不可輕視這種文化的輻射力、凝聚力和作用力。某種意義上,在天津拍攝《媽祖》,既是對媽祖文化的影視表現,也是我們對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JH/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dianshi/neidi/q2qd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