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電視 >內地劇 >

《三國》主公表現大PK “孫權”張博成亮點

《三國》主公表現大PK “孫權”張博成亮點

由於諸葛亮長久以來在普通民眾心目中的超然地位,劉備這條線其實比曹操、孫權都更能被觀眾認可。總之,孫權的成功,以導演的慧眼識才為開端,以編劇的精彩演繹為支撐,以張博的紮實演技為點睛,可謂是新《三國》諸位人物中的最大亮點了。

《三國》主公表現大PK “孫權”張博成亮點

曹操

劉備

孫權決斷

本站娛樂訊 前有老版《三國演義》立的標杆,後有高希希選角時的各方質疑,新版《三國》從孕育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要與與流言蜚語糾纏不清。如今,諸如台詞雷人、劇情矛盾、場景穿幫、演員做作此類的“板磚”也是漫天橫飛。這時我們才知道,高導是如此的有遠見——所以才能在首播之前就扔出“做好挨磚準備”的豪言壯語,從而為今日面對媒體“承認雷人”做出了堅實的鋪墊。

當然,關於新《三國》的種種,我們會在以後的盤點中一一提及,不過這篇文章還是“以人為本”——隨着“孫權嫁妹”的結束,三國之態已然成形,而掌控這鼎立局面的三位霸主形象也隨着劇情發展而逐漸豐滿。因此,在新《三國》播出過半之際,我們試圖以客觀的眼光首先來評判一下這三位掌舵人的表現。

陳建斌曹操:張狂有餘 內斂不足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三國志》

雖然《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於曹操***詐這點的説法很不一致,但兩者卻對其運籌帷幄、深藏不露的內斂底藴有着一致的描述和推崇。然而在新版《三國》中,陳建斌對於曹操這個角色性格的塑造拿捏並不令人滿意。

其實在《喬家大院》之後,陳建斌的表演一直帶有有着很鮮明的喬氏風格——這種風格令其成功塑造了“喬致庸”這個人物之餘,也幫住他登上事業的頂峯。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自此之後,這個喬氏風格就像烙印一般留在了陳建斌身上,也留在了觀眾心中。所以當倪大紅飾演的司馬懿與陳建斌飾演的曹操一同出現在《三國》畫面中時,網友忍不住驚呼“古裝版《喬家大院》來了”。

同樣的,陳建斌也把這種喬氏風格帶到了《三國》中,所以當《三國》開場,曹操以一個小小校尉官職出場的時候,呈現給觀眾的卻是一個處處表露着“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張狂之人。換句話説,陳建斌版的曹操過於張狂、缺少了作為一位霸主最基本的要素——喜怒不形於色。

除此之外,新版曹操也沒有非常鮮明的人物特色——看着這個曹操的一舉一動,你是不是會有似曾相識之感呢?這是因為陳建斌還演過一個類似的人物:《孔子》中權傾朝野的季桓子。不管是台詞表達還是表演神態,這兩人對調一下場景身份絕對沒啥差別——而這,正是陳建斌和《三國》的悲哀之處。其實現在,如何突破自身瓶頸才是陳建斌該想的問題,而不是在媒體前表達對自己的滿意。

於和偉版劉備:仁義不再 決斷果敢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三國志》

仔細看新《三國》的話,我們還是能感受到編劇對劉備的偏愛——雖然表現其仁義之源的桃園三結義弱化到不足十秒鐘,但從後面的劇情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如此安排,實在是編劇用心良苦。因為新《三國》中,劉備已經從一個虛懷納古的傾聽者變成一位智慧過人的決策者——對於這樣一個心智超羣的人來説,即使弱化仁義又有什麼關係?換句話説,《三國演義》之流熱衷於描述劉備仁義除了尊劉貶曹的思想意識和塑造道德標準外,是不是也因為劉備除此之外別無所長呢?否則,又何來“哭出來的江山”一説?

於和偉版的劉備被很多媒體批評為“中規中矩”,個人感覺這着實委屈了他。從前面這半部《三國》來看,編劇的意圖很明顯:將劉備凌駕於諸葛亮之上,成為蜀國的主線,從而使得整部《三國》真正能實現以各國霸主為主線交織前進的狀態,而不再是“臣強主弱”。

然而,由於諸葛亮長久以來在普通民眾心目中的超然地位,劉備這條線其實比曹操、孫權都更能被觀眾認可。不過於和偉卻很好的把握住了人物的張力和火候。比如在“孫權嫁妹”的一場戲中,最終拍板的是劉備本人,而非諸葛亮之功。

這樣的一個人物,既要保留傳統上的仁義道德,又要展現出全新的霸主氣魄,稍不注意就容易劍走偏鋒,對於演員來説,絕對是一次對演技的極高挑戰。而於和偉張弛有度的演技和由此對人物的控制力共同打造出的劉皇叔,目前為止還算令人滿意。有此成績,實屬不易。

張博版孫權:如履薄冰 陰忍實用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説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三國志》

曾有媒體評價説,孫權是實用主義的典範,有着很現實的意義。然而孫權這個人物在以往的三國影視作品中卻都是個不太起眼的角,要麼當了周瑜的陪襯,再不然就是在曹操和劉備無事可做的時候出來穿個針引個線,為接下來的場面做個鋪墊。主公弱,連帶着吳國在《三國演義》中都是筆墨最少的那個——雖然這原本應該是蜀國的待遇,可無奈人家有個仁者無敵的劉皇叔。

因此,高希希談及新版《三國》的創新之處時,曾經特別提到過加重孫權和吳國的戲份。目前看來,事實也是如此。在經歷了前期曹操為主線之後,隨着劇情的發展,以孫權為首的吳國集團逐漸成為《三國》發展的重心。

作為集團的領導者,孫權自然是重中之重——而且,在之前的影視作品中,還沒有任何人能建立起標杆性的孫權。所以,對於青年演員張博來説,出演《三國》孫權一角其實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演得好,不但可以由此拓展自己的演藝事業,更有可能在樹立標杆的過程中把自己和經典畫上等號。

如今看來,張博的表現雖然離經典尚有距離但在人物眾多的《三國》中卻能令人眼前一亮,令孫權在同其他兩位霸主的爭鋒中完全處於上風——張博大膽創新的表演便是關鍵所在。縱觀目前播出的劇情看,重點刻畫孫權的主要有兩個部分——接掌江東,此其一;其二,赤壁應戰。當然,貫穿其中的還有位周瑜——在知道孫策重傷後,周瑜星夜回建康,得知消息後的孫權第一句問的居然是“帶來多少兵馬”,就這一句話外加一個憂慮的眼神已經把孫權陰暗的一面表露無疑,同時也暗示了日後這一君一臣之間的微妙關係。

縱觀《三國》開篇至今,能用眼神表達內心複雜感情的人物並不多,張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雖然在有些地方,張博的表演也有露怯之嫌,但與曹操、劉備想必,孫權幾乎是最完美的一位主公了。

當然,仔細分析一下,孫權之所以能出彩除了張博自身的表演外,擅長宮廷鬥爭的編劇朱蘇進對吳國內部君臣博弈的精彩展示也是不得不説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至於朱編劇為何獨獨看中了吳國而不是蜀國或者魏國,大概也是因為之前影視作品的空白和史書的語焉不詳能給他更大的發揮空間吧。 總之,孫權的成功,以導演的慧眼識才為開端,以編劇的精彩演繹為支撐,以張博的紮實演技為點睛,可謂是新《三國》諸位人物中的最大亮點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dianshi/neidi/eegwr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