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飛向太空的航程寫作特點 飛向太空的航程寫作特點是什麼

飛向太空的航程寫作特點 飛向太空的航程寫作特點是什麼

飛向太空的航程寫作特點 飛向太空的航程寫作特點是什麼

1、文章層次清晰,有條有理,轉折起伏,引人入勝:

文章的導語、主體、結尾三個部分清晰明確,讓讀者一目瞭然。導語寫中心事件,採用描寫式和評論式的寫法;接着是主體,加以闡發歷史事實。這一部分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結構的,把一個一個的事件貫穿起來。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人造衞星説起,作為事件的背景,這個背景是與所報道的事件有着密切關係的詮釋性材料,因為蘇聯的發射成功才驚醒了剛剛建國的的新中國,才驚醒了有着千年夢想的中國人,也可以説是後來事件發展的最直接的原因。當時英國的《衞報》曾有文章寫道:“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衞星成功發射讓英、美、中三國領導人大跌眼鏡。當時的中國領袖毛主席在得知確切消息之後,不無失望地説:‘我們怎麼能算得上一個大國?中國連一顆土豆都弄不到太空裏去,更別説衞星了。’”接下來是敍述中國研究載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製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衞星;再設想載人航天,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搞下去;時間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計劃”實施,推動了航天事業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確定航天計劃;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號又飛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發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又成功發射;又回到了現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義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載着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進入了預定軌道。時間、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歷程細緻的敍述出來,瞭解了我們在太空探索中的艱難與曲折。總之,主體部分運用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的交叉方式,以時間推進等手段來切割事件,構成若干側面,經過作者的精心組合剪輯將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現於讀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表現為兩點:

一是借用文學手段,如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採用描寫方法,在導語和結尾部分表現的最為突出。如導語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陽暉映着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聳入雲天的發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號飛船內,楊利偉──中國第一個航天員正靜候着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上午9時整,隨着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桔紅色的烈焰,託舉着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現了當時的情景,增加了新聞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給人以立體感和現場感。結尾部分:“在這個金色的秋日,這一刻終於到來了。在萬户的飛天嘗試過了600多年後,又一個勇敢的中國人──楊利偉,向太空飛去……”而在這形象的描寫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對着這千年夢圓的時刻,作為一箇中國人誰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們在讀這些文字時,隨着文字的跳動,我們的心情也在跳動,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單是導語和結尾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應能體會出這種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為了這個飛天夢想,一個古老的民族已經等待了幾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自豪感,蒼桑感交織在一起,讓人不禁回想那半個世紀中國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語言富於韻味。如“中國是嫦娥的故鄉,火箭的發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户的國度。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結合,抑揚頓挫,把中國的歷史和中國人的精神融合起來,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3、寫作借鑑

本文是一篇很適合學習運用的範本,大家可以對照本文的特點注意運用:

詳細深入,過程完整。它不僅要把所報道的新聞事件的概況、結果告訴受眾,還用生動具體的事實,詳細地交代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變化的過程,使受眾明瞭新聞事件到底是怎樣發生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

生動形象、具體感人。通訊對新聞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僅僅停留在結論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實、情節化的描述來具體反映事實,繪聲繪色地描繪出所報道的新聞事實的詳細運動狀態和人物活動的經過,給受眾以形象感。

議論抒情並用,感情充沛。通訊不僅要記敍事實,寫出新聞事件的基本情況和經過,還要通過議論、抒情等手法,直接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場和愛憎,從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更有理論性。

標籤: 向太空 航程 寫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shenghuo/jingyan/zpd5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