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傳統讀書的方法和意義 傳統讀書的方法和意義解析

傳統讀書的方法和意義 傳統讀書的方法和意義解析

傳統讀書的方法和意義 傳統讀書的方法和意義解析

1、傳統中國對如何讀書有過很多討論,其中,朱熹的《朱子讀書法》流傳甚廣,成為近世士子的讀書指南,元代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即以此為基礎,後又演化出徐與喬《五經讀法》、周永年《先正讀書訣》等等。與前現代社會的諸種事情一樣,讀書之法也存在古今之變,這其中我們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在儒學主導下的傳統中國,古人讀書不完全如現代社會那般是為了獲取新的知識,如果僅僅從知識體量角度而言,那時候總量並不算大。《論語》首章講“學而時習之”,這裏的“學”是自己體悟覺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説“古之學者為己”,而不僅僅是獲取外在知識。所以,古人特別反對把讀書只是當成“辭章記誦”來獵取功名,認為那樣背離了讀書的本意。朱子反覆提倡讀書要“涵泳”,讀書應該做到使人“存心復性”“學以成人”並能“經世致用”。所以,在傳統中國的儒學政教體系裏,特別重視如何讀書也就不奇怪了。

2、南宋人陳善在《捫蝨新話》中曾對讀書法有個精闢總結:“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脱,此是出書法。”讀書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説的能夠“知人論世”,熟悉作者的語境和個人品性,這樣才能“見得親切”,真實把握原作者的意圖,知道古人的用心之處,以古人為師,矯正自己的言行,進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自我治理,這樣才能把書讀進去。如果只是讀進去,而不知運用,成為詞句的奴隸,那隻能落得個“兩腳書櫥”的稱號,這不是善於讀書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夠立足於自己的時代和語境,把所讀之書消化透徹,對自己所處的當下之世有仔細的考辨,認清時勢,消化所讀之書,這樣讀書才能達到經世致用的效果。

3、王國維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人間詞話》中説:“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國維是從美學角度立言,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4、在這個“入乎其內”和“出乎其外”的過程裏,讀書人的主體角色值得認真思考,他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更不是遊談無根的誇誇其談者,虛心涵泳,然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躬踐之”。讀書的過程,是讀書人在所讀之書與現實之間進行不斷對話和詮釋的過程,讀書人“入乎其內”,體會原書的精神,吸收書的營養,同時要能“出乎其外”,用之於天下國家,在這過程裏,讀書人自己的狹隘生命體驗得到了擴充,即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同時,為改變現實,又必須對書進行創造性詮釋和轉化,使自己當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書之中,使古書具有了生機活力,成為改造現實、規劃未來的參考。

5、這個讀書法有着鮮明的儒學特色,貫徹了儒學所強調的“學以成人”和“經世致用”思想,這也是與孟子提倡的士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社會存在方式是相對應的。到了明代,從國小(明代叫社學)開始,到科舉求官,以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為教科書,讀書的過程是“證諸先覺,考諸古訓,尊所聞,行所知”的歷程,從小就開始這樣反覆訓練,“日以義理浸灌其心”,長大了自然就可以達到使“心術歸於正”的目標了。

標籤: 讀書 解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shenghuo/jingyan/jpy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