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生活 >經驗 >

韋編三絕的歷史成語故事 韋編三絕的含義

韋編三絕的歷史成語故事 韋編三絕的含義

韋編三絕的歷史成語故事 韋編三絕的含義

1、成語故事

在孔子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貧,無法像富家子弟一樣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熱愛學習,便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自十五歲開始勤學苦讀,由於沒有人教,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向所有懂點知識的人請教。他曾請教過當官的人,也曾請教過尋常老百姓;曾向白髮蒼蒼的老人請教過,也曾向頭上梳着小辮兒的兒童請教過。孔子一心向學,雖然沒有固定的老師,但在三十歲時便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學者了。

那時候,紙張還沒有出現,竹子成了製作書籍的主要材料。人們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籤,輕輕把上面的青皮颳去,用火烘乾後,才在上面寫字,人們稱之為“竹簡”。竹簡擁有一定的長度與寬度,一根竹簡只允許寫一行字,最多寫幾十個,少則寫八九個。一部書的完成需要許許多多的竹簡,書的內容全部落到竹簡上以後,還要用極為牢固的牛皮繩子將這些竹片按照一定順序編聯起來,這樣就方便閲讀了,這樣的過程就稱為“韋編”。一部書的完成,常常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經》這樣的書,自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所以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時期才開始研讀《易經》。《易經》這部古書,是比較難讀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讀了一遍,還僅僅只是瞭解了它的內容。接着,他讀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經》的基本要點。後來,他又讀第三遍,這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從此以後,為了深入研讀這部書,同時也為了方便給弟子們講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經》翻閲了多少遍,這樣下去,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被磨斷了好幾次,只好換上新的再讀。即便讀到了如此地步,孔子還謙遜地説:“如果我能再多活幾年,我就可以把《易經》的文字與內容理解清楚了。”

2、含義

“韋編三絕”本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脱斷(韋,熟牛皮。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把竹簡串聯起來。三:指多次。絕:斷);後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刻苦治學。該成語在句子中通常作謂語;含褒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shenghuo/jingyan/dr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