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明星 >大陸星聞 >

趙本山回鄉發錢是怎麼回事 隨手扯下金鍊子送人

趙本山回鄉發錢是怎麼回事 隨手扯下金鍊子送人

最初他回來的時候還不是很有錢,但也給,每户二三百吧,後來每年都增加,現在一户給一兩千塊。”從小跟趙本山一起長大的村民劉自林説,有的長輩年紀大了......

趙本山回鄉發錢是怎麼回事 隨手扯下金鍊子送人

1月8日,馬侍郎橋村一户人家的院門和樓房上,還掛着拍攝《鄉村愛情故事8》所用的道具牌子,但這部電視劇雖已殺青,播出卻成了未知數。

從小會來事兒
發達後回村給每户發錢
蓮花鄉石嘴溝子村坐落在開原市東北的小山溝,需要走幾道崎嶇的山路才能到達。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如今卻成為一個傳説,有人説這裏有靈氣,走出了無數大學生、飛行員、黨校老師,但真正賦予這個小山村神話色彩的,還是趙本山。
趙德發卻覺得沒沾上小三兒的光,幾天前的一場雪,把唯一的山路凍住了。去年6月,趙本山回到村子上墳,趙德發與村裏幾位老者趕緊跟上前,寒暄着想讓趙本山幫忙修一下村裏的路。趙本山一口答應下來,並對身邊的人囑咐:“這事交給你辦了。”然後跟往常一樣,笑着問問村裏收成怎麼樣,幾位老人還在不在,然後給了每人一兩千塊錢。
趙德發説,每年趙本山回來,不管認不認識,瞅見村裏的人他都會給錢,這成了一種習慣。“最初他回來的時候還不是很有錢,但也給,每户二三百吧,後來每年都增加,現在一户給一兩千塊。”從小跟趙本山一起長大的村民劉自林説,有的長輩年紀大了,趙本山下來墳頭就奔去看望,臨走再留下幾千塊錢。
“小三兒是個感恩的人。”趙德髮捲着煙回憶,趙本山在家排行老三,村裏的人都喚他“小三兒”。在他六七歲的時候,母親和爺爺相繼去世,父親撇下他自己去了北大荒。趙本山一下子沒了家,村裏的鄉親們就主動讓趙本山到家裏吃飯。
“小三兒要臉,再難也從不跟別人要東西。”趙德發説。
在蓮花國小上學時,同學們中午都從家裏帶午飯,趙本山就躲到沒人的地方,等大家吃完再回來,有同學問起來就説自己回家吃飯去了。下午上課時肚子“咕嚕”響,趙本山就喝一肚子涼水來掩蓋,為的是不讓別人知道他沒吃飯。
也許自尊心太強,趙本山吃“百家飯”多少會有些不自在。趙本山的老嬸記得,小時候來吃飯,趙本山都會主動幫着幹活,“他那麼小,怎麼會讓他幫忙。”於是趙本山就在一旁講笑話,哄大人開心。“嘴甜,會來事兒。”幼時的察言觀色,沒想到會成為趙本山日後成功的重要因素。
“對他好的人,小三兒都記得住。”劉自林回憶,前幾年趙本山每次回來都去看望劉自林家的老爺子,常常嘮起他年輕時饞酒,劉老爺子拿出自家的白酒邀他喝。從小照顧趙本山,給他做衣服的乾媽,也常被趙本山掛在嘴邊,每次回去看望,都留下一兩萬塊錢。
而這種“知恩圖報”的品性,也在趙本山的事業發展中發揮了作用。跟趙本山打過交道的孫平(化名)説,曾經提攜、幫助過趙本山的人,如今都和他維持着不錯的關係,對方有困難,他會義無反顧地幫忙。
前香港《文匯報》駐大連記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示,他和一些人談談笑笑的,就把很多大事辦了,不動聲色。孫平説,趙本山説話好聽,很容易跟大家打成一片,朋友特別多。“比如電視劇《劉老根》裏出現的號碼很牛的車,都是趙本山朋友提供的。”
扯下粗金鍊子就送人
但他的仗義慢慢分了人
劉自林説,趙本山小時候不愛學習,就對文藝感興趣。憑着自己琢磨出來的本事,趙本山從公社文藝宣傳隊,一路走到開原市,再到鐵嶺,最後被姜昆賞識,走進中央電視台。
“他是個實在人,很仗義。”劉自林説,“經常課上到一半人沒了,一問打架去了。”劉自林説,他脾氣急,越戧他火越大,也愛幫人出頭。有一次村裏來了一個收鵝的夥計,非説劉自林家養的肥鵝是偷的,跟老爺子吵吵起來。”小三兒聽見了就從家裏跑出來,見講理不成,上去就削他,最後沒辦法承認冤枉我們,灰溜溜地走了。”
孫平説,趙本山的仗義是出了名的,連畢福劍都在公開場合稱讚他“仗義”。有時一連幾天的活動,都是人情場,發達了也常替人“平事”。
“很容易跟趙本山交上朋友。”孫平説,趙本山性子非常豪爽、直率。2008年前後有一次大家一起打麻將,趙本山戴着一條粗金項鍊,桌上有人開玩笑,説想要趙本山的項鍊,趙本山二話沒説,就把項鍊扯下來塞到他手裏。
可在趙德發看來,趙本山的“仗義”慢慢就分了人。
趙德發前幾年去瀋陽本山傳媒基地看望趙本山,前幾次去了趙本山都笑着起身招待,非常熱情。“這四五年再去,保安就直接説董事長不在,有一次我偷偷跟着服務員上去,發現小三兒就在二樓辦公室呆着呢。”趙德發説,現在根本找不到趙本山,一般都是通過經紀人是大多時候經紀人都不傳話。“也有架子了。”
有一次,一位遼寧下轄縣的處級幹部想跟趙本山合影,趙本山一動不動,繼續忙自己的事情,弄得那位處級幹部很尷尬。“開始分人了。”趙德發抽了口煙,欲言又止。
“散夥了,
出去沒人瞧得起你們”
感恩、仗義和“會來事兒”,讓趙本山走得順風順水。然而對待手底下的徒弟,趙本山又是另外一個面孔。
嚴冬的工作日,瀋陽中街劉老根大舞台仍然人山人海。1月7日下午三點左右,12排之前的中間座位已經銷售一空。
趙本山於1993年成立本山藝術開發總公司,2005年將遼寧省民間藝術團升格為本山傳媒,將二人轉藝術推向市場。
據《理財週報》公開報道,2004年,趙本山買下瀋陽大舞台,更名為“劉老根大舞台”,並開始連鎖經營。到了2009年,僅用7年時間,“劉老根大舞台”從鐵嶺開到北京,甚至開到深圳,當時二人轉的總票房能達到1.5億元。
在鐵嶺大戲院的節目單上,趙本山的徒弟經常承擔着壓軸節目的表演。
貧苦出身的徒弟,在趙本山一部接一部的電視劇中,頻繁露臉,身價倍增。
在瀋陽中街劉老根大舞台的廣場上,停放着奔馳、路虎等名車,其中不少是當天表演的徒弟駕駛來的,有些當紅徒弟的家人,也在自己家鄉開起了二人轉藝術學校。
造星的同時,趙本山卻又在“壓着”徒弟們。本山傳媒的弟子們仍然拿着年薪,沒有趙本山的允許,任何人不得私自接商演。
傳言小瀋陽一年能創造1億的產值,但在本山傳媒每年只拿500萬工資。在一次採訪中,丫蛋不經意説出“收入多數歸師傅”。而趙本山在公開場合説,徒弟的走紅是藉助他的平台,言下之意,似乎應該接受平台的制約。
趙德發説,在去本山傳媒基地時,要先通報董事長才能進入。“等他們知道我是他們董事長的老叔,一個個都很熱情,還要扶着我,一口一個老叔叫着。”趙德發説。
在瀋陽中街大舞台,記者請保安傳達一下想見總經理的意願,同樣因為“級別達不到”被拒絕。
“他對徒弟要求很嚴格,徒弟們拍得不好,趙本山就板着臉要求一遍一遍地重來。”金女士説。而趙德發記得,跟趙本山嘮嗑的時候,身旁的徒弟跟趙本山目光一對視,就立馬走開。晚上拍完戲回到本山傳媒基地,還見到趙本山劈頭蓋臉對着徒弟發火。
趙本山笑言:“在本山傳媒大家瞅着我都害怕。”高壓之下,一眾徒弟對趙本山言聽計從,趙本山徒弟張小光曾説:“以前跑夜場,也不受尊重,到師傅門下,才有了穩定的生活,這都是師傅給的。”
對於一眾只靠二人轉起家,沒有任何根底的徒弟們,趙本山明白他們的脆弱,正如他曾對徒弟唐鑑軍説,“一定要管好手下這幫師兄師弟,你們走到今天不容易,不能散!如果散夥了,出去沒人瞧得起你們。”

以前聽市場的

最初他回來的時候還不是很有錢,但也給,每户二三百吧,後來每年都增加,現在一户給一兩千塊。”從小跟趙本山一起長大的村民劉自林説,有的長輩年紀大了......

現在聽“上面的”
瀋陽中街劉老根大舞台依舊華麗而大氣,演員依然奮力耍寶賣藝,而在舞台的大屏幕上,赫然打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文。最近排練的劇目,一段類似於“為民做主”的獨白,正經得與荒誕的喜劇有些不太搭調。
在前一陣接受媒體採訪中,趙本山公開表態:你不靠近政治,不相信你的黨,那還搞什麼藝術?你不聽黨的話你還搞什麼藝術?趙本山的商業心術,從跟着市場一下子變成了跟着黨走。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説是刻意討好,有人説是狗急跳牆,還有人説是行為藝術。
山東省曲藝協會會長孫立生則説,趙本山一直跟着環境在變換自己的“面孔”,然而這次未必成功。“他不是一個個體,只是社會誕生的一個符號。”
“他認為他所表演的娛樂是大家喜歡的,所以越來越膨脹,一直跟着市場走。”孫立生説,但是他想錯了,不是他的娛樂逗笑了觀眾,而是他最淺薄的段子,恰好適應了這個社會“娛樂至死”的需要。
孫立生被認為是全國第一位對趙本山開炮的人,在2008年趙本山如日中天時,他提出趙本山小品低俗化,博客一度被十幾萬人圍攻,不得不關閉。而現在,卻有很多人開始在網上贊同孫立生的觀點。
“這就是環境。”正如趙本山面對眾人指責二人轉低俗,曾底氣十足地説:“好不好,市場説了算。”去年的文藝座談會之後,二人轉市場依舊火爆,但是趙本山再也不提市場了,自覺學習講話,跟着主流的步伐。而大眾也都換了位置,對着趙本山開炮。
在四面楚歌之時,趙本山曾透露出一絲無奈。“藝術家應該要懂政治,這是首先。比如我們現在的首長説本山我們來聊聊藝術,那我能不去嗎?你得聽上面的。”
“小三兒要臉。”這句話趙德發説了很多遍。

有媒體報道,趙本山散步時,都要有幾十人陪着。“他小時候缺少的就是尊嚴,越缺少什麼,就越想得到什麼。”他的徒弟説,其實師傅內心很孤獨。

最初他回來的時候還不是很有錢,但也給,每户二三百吧,後來每年都增加,現在一户給一兩千塊。”從小跟趙本山一起長大的村民劉自林説,有的長輩年紀大了......

“可是似乎走得有些遠了。”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曲藝工作者説,前幾年,一位曾提拔他的人士舉辦了一場演出,趙本山沒趕上最後一班飛機,直接坐着私人飛機趕來了,前呼後擁很多人。這一趟就花了12萬。然而與華麗的出場相反的,他在台上表演了一段鼻孔吹奏。“那是個非常正式的場合,這樣的表演多少有些不合時宜。”該人士説,這就像是趙本山本人的寫照,有了排場,卻丟了裏子。
趙德發説,趙本山對家鄉的感情很深,六七十平的辦公室裏,放置着他到處買來的犁、紡車和其他鐵具。他拍攝的所有電視劇場景,都是背靠着大山,像極了他出生的石嘴溝子村。趙德發記得,趙本山在上海病危那年,回鄉後拉着趙德發的手説,“我真害怕一下子過去了,再也回不到家鄉了。”
那裏,才是他最真實的地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mingxing/dalu/l7rj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