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明星 >大陸星聞 >

58歲老人王金銘:老物件兒絕對不是破爛兒

58歲老人王金銘:老物件兒絕對不是破爛兒

王金銘正在給參觀者講解民俗文化。這是今年58歲的王金銘一手操辦起來的“聚寶地”,但他不是“持寶人”,而是熱心傳播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傳承人”。”他語氣堅定地説道,“如何把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孝敬’我們共同的老祖宗,是我做這件事的初衷,也是我的中國夢。

58歲老人王金銘:老物件兒絕對不是破爛兒

“安定門京城老物件陳列室”坐落在幽靜的鈴鐺衚衕裏,兩扇木質推門刷上了紅顏色的漆料,在灰色磚牆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雅緻,從這裏正好可以望到鼓樓,在繁華的城市街道中高聳着,古色古香。

推門而入,王金銘正在為參觀者熱情講解,“你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嗎?”他手拿一個外形酷似手環的銅製品並演示着,銅環的形狀類似甜甜圈,厚度約2釐米,內置一個銅球,在晃動時會發出沉悶而響亮的聲音。見對方露出疑惑不解的神色,王金銘接着説道:“這是老北京的郎中用的,當時他們走街串巷給百姓看病,但是總不能喊‘誰有病?誰有病?’吧,所以就用這種特殊的響器(土話,鼓等打擊樂器的統稱),這樣一來,大家一聽見這聲兒就知道是‘看病的’來了。”老人語言幽默,表達生動,説罷引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

  王金銘正在給參觀者講解民俗文化。千龍網記者 蘇嵽 攝

陳列室約莫20平方米,在不大的空間裏,房間兩側的玻璃櫥櫃裏擺滿了老北京的物件兒,屋子正中的長方形木桌上也擺放着各種響器,面積不大的屋子簡直成了小型博物館。這裏陳列着從1900年到1970年的京城老物件——解放前後用的水汆兒、民國時期用的擠個兒、清末時期用的風帽兒、杜十娘時期用的鏡支兒、民國到解放初期用的隔扇……涵蓋了百姓的飲、食、衣、用、居等各個方面。這是今年58歲的王金銘一手操辦起來的“聚寶地”,但他不是“持寶人”,而是熱心傳播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傳承人”。

“我只是一個草民,在以自己的方式傳承民俗文化。” 在與王金銘交談的過程中,記者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老人從2002年開始做起老北京的物件兒,到現在已有12年了。“這些老物件兒基本上都是別人的收藏品,我是負責講解的。”王金銘笑着説道,“在過去,每到衚衕拆遷時,我們都會趕過去,把那些別人認為很陳舊的‘破爛兒’帶回來,而且我們也交了不少收廢品的朋友,他們認為比較有年代的東西都會賣給我們,此外還有很多人是自願捐獻的。”

  已經有“上百歲”的老北京板凳了。千龍網記者 蘇嵽 攝

在問及這麼做的原因時,他語重心長地説:“現在的電視劇和電影裏用到的東西都不是真真正正的老北京物件兒,而且很多北京人自己也不知道這些老物件兒,這其實是一種民族文化的缺失。”王金銘表示,這些老物件兒承載着先人勤勞的品德、沉甸的智慧,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記錄着中華民族的科技進步和百姓生活的軌跡變遷。“這些在別人眼裏是破爛兒的東西,在我看來都是寶貝,老物件兒絕對不是破爛兒!”他語氣堅定地説道,“如何把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孝敬’我們共同的老祖宗,是我做這件事的初衷,也是我的中國夢。”

王金銘順手拿過來一個老物件兒,是兩塊中間相連的木板,沒有一個釘子,卻可以交叉在一起,而且能夠靈活開關,打開呈“X”形,合上就像是疊在一起的兩塊案板,“這是過去用的板凳兒,距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了,”見記者露出驚訝的神色,他笑着説可以一試。帶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記者親身體驗了一下這件“上百歲”的物件兒,但出乎意料的是,板凳坐着非常牢固,而且很舒服。老人樂開了花:“看,咱老祖宗的精湛工藝不一般吧。”

今年58歲的王金銘就職於東城區某街道居委會,平時沒事兒就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為大家免費傳授民俗文化,對前來參觀的人也是有問必答,“只要他們喜歡聽,我就樂意講。”老人説道,當被問及重複講解是否會枯燥時,老人笑答不會,“因為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昇華,我也在不斷地學習、完善,所以一點都不枯燥。”到現在為止,有很多人都是慕名前來想聽他“講一講”的,在各行各業的參觀者中,老人曾接待過一位來自德國的博士生導師,“他對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很感興趣,先後來了兩次,末了還送給我一盒茶葉作為禮物。”老人笑得很開心。他坦言,能做到這一點,他很知足,但這還不夠,因為他想讓民俗文化更廣泛地傳承下去,“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王金銘説道。

再有19個月,王金銘就要退休了,對於退休之後的生活他早有規劃。“退休之後,我就要開始學習電腦了,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我想把這些老物件兒以網頁的形式推廣出去,讓更多人都可以學習到咱老北京的民俗文化,領略到咱老祖宗的智慧,不忘本。”(文/千龍網記者蘇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mingxing/dalu/1z3v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