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美範 >

明星 >大陸星聞 >

張瑜去世4週年 學弟學妹在西周鎮設"張瑜書屋"

張瑜去世4週年 學弟學妹在西周鎮設"張瑜書屋"

昨天,象山縣西周鎮隔溪張村,張國仁、賴梅雲夫婦欣喜地迎來了9名客人———華中農業大學輔導員熊蕭蕭老師,帶着8名學生看望他們來了。昨天上午8點半,華中農業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暨“張瑜書屋”成立儀式在西周鎮中心國小舉行。

張瑜去世4週年 學弟學妹在西周鎮設"張瑜書屋"

原標題:張瑜去世4週年 學弟學妹在西周鎮設"張瑜書屋"

  “張瑜服務隊”合影。

昨天,象山縣西周鎮隔溪張村,張國仁、賴梅雲夫婦欣喜地迎來了9名客人———華中農業大學輔導員熊蕭蕭老師,帶着8名學生看望他們來了。

張國仁夫婦,是“象山縣見義勇為捨己救人好青年”張瑜的父母,來人正是兒子生前的老師和校友。張瑜曾是一名優秀的青年志願者,他犧牲後,華中農業大學成立了“張瑜服務隊”。這一次,8名隊員算是認親來了。他們帶來了400本書籍,在張瑜的母校西周鎮中心國小建立了“張瑜書屋”和“張瑜小分隊”。

逝去4年來“張瑜”從未遠行

2010年7月16日,年輕的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學生張瑜,為救溺水鄰居而犧牲,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0歲。

4年來,“張瑜”從未離開同學。他離世的第二年年初,華中農業大學成立了以張瑜名字命名的志願服務隊。熱情善良的“張瑜”們活躍在各個志願服務領域,愛心家教、情繫夕陽夢、白血病知識宣傳……這是對張瑜最好的紀念。

今天,是張瑜犧牲的4週年忌日,也是他畢業後的第二個暑假———在張瑜畢業時的首個暑假,其父母受校方之邀遠赴湖北武漢,參加了兒子的畢業典禮,並認下了31個乾兒子、乾女兒。

這一次,園藝林學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早早就開始了準備。“‘張瑜服務隊’在校內開展得有聲有色,我們也想把這種志願者精神帶回到他的故鄉去,那裏是他生長、出發的地方。”張瑜生前的學院輔導員熊蕭蕭老師説。

於是熊老師帶着8名大二學生出發了。算起來,這些學弟學妹與張瑜可能素昧平生,但從他們加入志願服務隊的那天起,張瑜就成為了他們的榜樣和標籤。

昨天,象山縣西周鎮隔溪張村,張國仁、賴梅雲夫婦欣喜地迎來了9名客人———華中農業大學輔導員熊蕭蕭老師,帶着8名學生看望他們來了。昨天上午8點半,華中農業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暨“張瑜書屋”成立儀式在西周鎮中心國小舉行。

原標題:張瑜去世4週年 學弟學妹在西周鎮設"張瑜書屋"

“張瑜書屋”昨天在母校設立

“這是一次暑期社會實踐,也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認親之旅。”熊老師説,不僅僅是張瑜生前的同班同學,凡是“張瑜服務隊”的隊員,都是張瑜父母的孩子。

昨天上午8點半,華中農業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暨“張瑜書屋”成立儀式在西周鎮中心國小舉行。

儀式上,熊蕭蕭向西周鎮中心國小翁益敏校長贈送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牌。翁校長表達了對遠道而來的志願者的謝意,並表示:“志願者精神應從小培養,希望愛心助教與假日學校能達到完美結合。”

與熊蕭蕭一行同來的,還有400本各類書籍,部分是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和同學們捐贈的,還有部分是從網上訂購的。“西周鎮中心國小有個閲覽室,騰出了2個書架,用來安放我們帶來的書籍。”熊老師説。來到學校的當天下午,隊員們就開始裝扮書屋和安放書籍。

在閲覽室的牆上,隊員們掛上了“張瑜書屋”橫幅。熊老師告訴記者,這是來自杭州的一名隊員,來之前特意託當地一名擅長書法的老人寫的。雖算不上名家大作,但大家看了都説好。

重要的是撒下愛心的種子

這一次,“張瑜服務隊”的任務不僅是創建“張瑜書屋”,還要將志願者精神的種子,在西周鎮中心國小小朋友的心中播撒下去。

昨天,西周鎮中心國小成立了“張瑜小分隊”,8名“張瑜服務隊”隊員給國小生代表繫上了象徵奉獻精神的綠絲帶並贈送花種,寓意着志願者精神從種子開始,在愛的澆灌下發芽成長。

此外,隊員們還在書架邊設立了一個“志願箱”,以遊戲任務的形式促使國小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願活動,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會奉獻。

結合西周鎮中心國小的暑期課堂,隊員們為國小生們準備了內容豐富的支教活動,包括素質拓展破冰遊戲、《論語》知識講座、感恩教育、暑期安全教育等,他們還親手繪製了安全知識手冊贈予國小生們。

昨天下午,熊老師帶着隊員們,來到隔溪張村看望張瑜的父母。簡陋的屋子裏,到處可以看到張瑜生前的影子———桌上的照片、牆上的獎狀、櫃子裏的獎盃。他好像從未離開過,只是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上學。

編後

2010年,放暑假在家休息的華中農業大學大一學生張瑜,為了救一同下河游泳的鄰居不幸遇難。4年過去了,時間足以讓人淡忘許多熱鬧,也足以讓那些不能被淡忘的事情發酵昇華,更加純粹動人。

華中農業大學的師生教會了我們很多,他們並未因張瑜這一屆同學的畢業而斷了張國仁夫婦這門“乾親”,反而將“張瑜小分隊”延伸到了張瑜的家鄉。因為他們知道,張瑜留下來最珍貴的遺產,不僅僅是一長串獎項,更應該是“張瑜服務隊”所弘揚的志願者精神。

“張瑜”從未遠行,這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寧波晚報記者馬濤通訊員吳娟利陳曦文/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meifan.com/mingxing/dalu/1z3ew3.html